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是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院也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重阵。本学科由洪波教授和黄树先教授领衔,主要开展汉语史研究、汉藏语比较研究。洪波教授的上古汉语形态句法研究和汉语语法化研究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黄树先教授的汉藏语核心词比较研究和他创立的比较词义学,不仅成为汉藏语比较研究的
《视觉的中华符号——中华视觉符号的意义谱系与教育阐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旨在以教育的视角观照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涵、教育机理,构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转化机制。本书稿从艺术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视觉符号体系的发生、特征、类型,本体构成与教育功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日趋繁荣。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逐渐在形成,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一带一路”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师生的重要使命之一。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的《亚非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继续承载众多
本书旨在推介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范式在语言大模型中的基础原则,推广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场景在数字人文时代中的融合方略,推演语料库语言学的操作技术在不同语言层级中的切入路径。本书主要以各类型R程序包在语料库语言学中真实数据的实践操作为主线,共分三大部分:语料库建设、语料库分析、语料库呈现,十二个章节:1.数据读取tuneR与
《语言变化原理》共三卷,是拉波夫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语言演变研究的汇集和总结。第一卷PrinciplesofLinguisticChange:InternalFactors(语言变化原理:内部因素)主要讨论跟语言结构相关联的语言演变。本书绝大部分内容是拉波夫从1965年到1992年对于语言变化研究的总结。包括制约
该书主要从心理语言学视角对间接请求的心理构建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因为以往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请求间接性的研究很少。该研究发现,成功的交际涉及到表达间接意义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表达方式能够被听话者直接或者间接地识别出来。有些间接意义是由听话者识别出来的,有些却是听话者不顾说话者的意图自己推断出来的。有些可以很快地识别出来,
演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演讲的艺术”和“辩论的艺术”,各有六个专题,分别介绍了演讲与辩论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巧。本书是两位专业作者多年教学研究结果的总结和呈现,但本书并不仅仅是向读者讲述演讲、辩论比赛的技巧,更是从表达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说话这件事,重点在于引导读者在全面掌握演讲、辩论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
《口头文化与读写文化》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沟通方式演变的经典之作。本书对比分析了口头文化和读写文化在思维、记忆、沟通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与互动。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例证和跨学科视角,揭示了书写技术的发明如何重塑了人类的意识与认知结构,使得抽象思维、逻辑分析成为可能,进而推动了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发展。书中探讨了荷马史诗等口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语言学线性模型的统计学教科书,分十六章介绍了R语言的基本概念、常用工具包和统计学常识,并结合大量编程实例展示广义线性模型与混合模型的建模与检验方式及在此过程中的常见错误。前十五章末尾都配有练习,三个附录介绍显著性检验与线性模型的对应关系,提供阅读建议和英汉术语对照表。本书风格平易近人,讲解简洁有效,是语
语言显示结构,同时也多有变异,可见于各个层级。语言彼此有别,但形塑的机理相同;同一语言的某些话语,尽管意义不同,但呈现出相同的结构样式;语言因时而变,但颇有规律可循。本书重点探究语言生成、组构和变异背后的动态过程。作者直面语法本质问题,同时兼顾变异和递差,提纲契领地提出语言新论,以伴随语言使用的复现过程为视点探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