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南词”因浙东四明山得名,亦称“宁波文书”,曲调典雅,词藻华丽,是我国众多曲艺中别具江南特色与海洋风情的一种传统说唱音乐。本书立足地域,从音乐口述史语境切入,采录四明南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祥源等十余位代表性艺人口述记忆,展示他们的学艺过程、表演经历、心路历程等,还原300多年来四明南词的音乐特征、历史变迁和生存状态
本书是陕西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主持人杨瑶担任戏曲节目主持十余年来的文章集锦,分为“说史”“访人”“品戏”“赏艺”四部分。“说史”通过对秦腔发展中李桐轩、李逸僧等重要人物之经历与“易俗社北平之行”“三意社分社风波”等重大事件之发生的挖掘整理,有机整合资料,生动再现历史,缅怀那些厥功至伟的先贤,纪念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本书基于京剧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代表性剧种的语言体系和表演体系,分行当、服饰、脸谱三大板块,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讲述了这三个门类中的京剧术语的内容及其内涵。本书还用京剧剧目、道具术语、戏曲舞蹈术语和京剧音乐术语四个附录整理出了术语双语对照表,方便学生查找。
《古剧三考》是黎国韬教授古剧考系列(《古剧考原》和《古剧续考》已出版)的第三本,包括史料新考唐戏新研其他杂考理论新探四个部分,收入作者历年撰写的论文十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剧、古剧史料、唐戏、戏剧史分期,侧重对中国古代早期戏剧的研究,倡导对中国早期戏剧进行重新分期和撰写戏剧史,注重史料研究,考据扎实,质量上乘。
本稿收录了知名导演和演员李志舆先生一生从事导演、表演教学实践而留下的文字成果,主体部分为李志舆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多年累积的教学手稿话剧《无辜的罪人》导演手记,内容包括对音乐运用、戏剧台词、人物性格的的分析,舞台调度示意图等。此外还有其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专业文章、大量生活照、剧照,以及多位著名演员撰写的纪念文章。李志舆(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YSB037)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国立剧专成立前中国话剧的相关概念和观念基础(新剧、文明戏、话剧、国剧等),国立剧专的话剧教育方式与特色及其对此前话剧教育(北京人艺剧专、北京艺专戏剧系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等)成果的继承和超越,较之于同时期话剧教育(延安鲁艺、孤岛上海的戏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但确定戏剧为一个节日以示庆祝则遥遥无期,因而无论是戏曲、话剧、歌剧的表演人,还是民众对戏剧节都是陌生的。随着新文化运动将戏剧逐步纳入主流文化范畴,戏剧开始参与社会文化事务,拥有自己的节日亦成为可能。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
作为解决方案的“戏剧”与一般的戏剧不同,它指的是应用戏剧的底层逻辑,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搭建一个全新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仅植入角色与情节,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植入隐藏的学习逻辑和学习目标,应用语言、身体、情境、氛围等戏剧要素,利用戏剧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参与者和观看者认识自己、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本书以“用戏剧
有原理、有方法、有实例的中国本土戏剧教育读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本书在空剧团六年戏剧教育探索和作者八年个人生命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戏剧艺术为形式和手段、以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戏剧式教学”,这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戏剧教育。戏剧式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终身学习形式,本书针对传统教育难点
《中国魔术教程》一书是中国杂技家协会针对杂技人才需求呈现细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切实解决以往魔术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经验式教学、盲目和随意性教学等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通过实现魔术教材的标准化、科学化、系统化,为进一步统筹考虑杂技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人才分类贯通培养,重点解决新时代杂技高等学科专业设置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