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一流课程“普通地质学”配套用书。全书系统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着重介绍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特征、产物,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和发展演化等。全书共分为18章,分别为地球及其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风化作用、河流的地质作用、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依托中央返还新疆两权价款资金项目(K16-1-LQ20)和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科研项目((2017)02号)项目,在研究程度极低的关键地区,系统地开展了野外调查、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形成时限、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岩的成因机制、构造环境及其造山响应,填
本书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研究了地下水力环境下全风化花岗岩力学特性与浸水湿化效应,构建了相适用的本构模型,提出了此类隧洞围岩变形稳定的支护控制技术和湿化变形支护时机。主要内容包括:不固结不排水快剪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固结排水三轴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湿化变形特性及时变效
本书主要借鉴国内外最新冻融动态响应相似模型实验方法,以及防冻融保温防护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大型室内物理模型试验装置,开展冻融环境演化的动态响应桩土非线性作用特征与规律的深入研究,提出桩土冻融协调相互响应的算法;实验对比保温材料对桩土防冻融的效果影响,揭示越冬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破坏机理及冻融力、冻融量的对应关系;通过挖掘基坑
本教材是由李云和胡作维等编著的沉积岩薄片鉴定图册。以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薄片为基础,辅以科研项目中的关键薄片,以大量沉积岩教学薄片、科研薄片为基础,系统介绍了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其他内源岩(硅质岩、磷质岩、蒸发岩、铝质岩、铁质岩和锰质岩)的典型显微镜鉴定特征汇集成图册,并配以详细的鉴定说明和
本书在充分吸收第一代区域地质志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上海地区相关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成果集成。通过补充适量新的测试资料,开展了岩浆作用期次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等地质问题研究。在基础地质条件认识上,本志重新厘定了上海地区基岩的岩石地层系统,将金山群划为中元古代地层,划分出河上镇群,并指出中元古界和青白口系为不同阶
本书以板块构造与洋板块地质理论为指导,基于《四川省区域地质志》以及迄今能收集的四川及邻区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基础,本志书系统刻画了地史中沉积(-火山)盆地的运移变化规律,详细阐述了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石地层年代信息,总结了各时期俯冲型和非俯冲型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不同构造层次的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岩石圈地
本书在广泛收集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地质和矿产等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区域成矿背景,金属矿产主要成矿类型、矿床成因、时空展布特征及主要矿种的重要代表性矿床特征,结合地球化学、自然重砂、遥感等资料分析了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铜、金、锌等主要矿种的资源潜力,并综合吉尔吉斯斯坦基础设施、矿业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其矿业投
书稿以讲授地理学、天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材。书稿以行星地球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环绕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表形态等,着重研究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教材对于开启天文学、空间科学和地理科学思维,掌握天文
本书以“健康地质”这一新兴概念为研究对象,对健康地质的定义、出现的背景、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本书将地质学与生态学、环境地球化学、医学、农学等有机结合,将地质因素与生命健康联系起来,探讨地质特征、元素赋存状态对健康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为人体健康和人居安全提供地学支撑,通过调查和研究与人类健康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