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基于用法的语言习得理论框架下,对概率机如何影响二语发展进行理论和实证考察,为解释二语认知规律提供理论基础,为优化外语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结合语言学、认知科学最新成果,从理论上厘清输入分布、固化、统计优选、语境多样性、连接强度等概率机制的促学机理,指出概率在构式边界分割和构式范例的概括中
本研究采用语言类型学和语法化研究方法,以个案的方式,对汉语方言中的多功能虚词及其演变展开研究,包括前人研究较少的连-介词、时间-语气副词、情态动词和时体助词。其中,前两类虚词以笔者母语江西吉水(醪桥)方言中的“做(伴)”、“等”、“去”和“边”为主要考察对象,是为上编;后两类虚词则跨方言考察了情态动词“做得”“得”、即
请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对于请求行为所进行的研究涉及诸多领域,比如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等。然而,在国内,少有学者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对请求行为进行研究。本书采用会话分析研究方法,以汉语普通话日常电话谈话中的请求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请求行为是如何发起的,请求者使用哪些会话常规做出请
该论著从跨文化修辞学的理论视野出发,将写作视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研究二语写作与多层面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发现潜藏于写作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试图对二语写作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论著对二语写作文本、影响二语写作的社会文化因素、二语写作的国家形象构建潜势、二语写作修辞能力及其标准制定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不同背景下二语写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哲学核心概念跨语言表述的意义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6BZX054)结项成果。本书为跨学科研究课题成果,涉及翻译学、历史学和中西哲学对比研究等领域,旨在对明清以来中国哲学经典的西向传播从概念翻译的角度进行描写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翻译从条件、方式和译者主体性方面进行
本专著集背景、理论、实证为一体,从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背景出发,通过梳理与融合生态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语用学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将问题导向、跨学科、本土化三个要素融入实证分析之中,实现生态语言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专著将以“绪言”“理论创新”“实践拓展”“总结与展望”四个模块进行编排,概述生态语言学以
本书在全面回顾以往隐喻能力研究的基础上,面向应用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交叉界面发展性地提出”隐喻话语能力”概念,对该概念提出的必要性、背景、研究内涵、内容、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究,并将其应用于来自真实社会生活、真实课堂内外公众演讲辩论话语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隐喻话语能力作为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与二语习得和外语教
本书为高校通识课教材,遵循“敢开口、善表达、会沟通、能思辨”的编写原则,使用生动新颖的案例和材料,对演讲的全过程从材料准备到演讲结束、听众问题应对等,都进行了详尽、活泼的阐述,并以演讲为原点,延伸至社交口才训练,是高校演讲与口才课程的通用教材。教材为修订后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大幅度地调整,分为走近演讲
本著述共有10个章节,章节2-9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逐一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的关键概念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第2章围绕识解概念,介绍4种识解方式,指出识解模式存在跨语言差异,利用这些差异能预测二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第3章介绍辐射范畴构建在如语法、语音语调等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潜力和解释力;第4章以百科知识为关键词,探讨各
本书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翻译学和阐释学理论,对翻译和阐释中的文本/话语意义和含意理解、意义表征、文化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等诸多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研究,是典型的跨学科融通研究,旨在为相关学科提供基础性的理论参考。本书上编为认知翻译阐释学理论探索,探讨了当代翻译学和阐释学的热点问题,尤其是认知语境、译者/阐释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