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探讨了民族性与民族主义、现代性与现代主义、时代性与当代性等核心概念,系统分析了儒学与这些思想主题的关联性,展现儒学在发展中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书中不仅详细梳理了当代儒家学者对于儒学民族性、现代性、当代性问题的深刻思考,还通过分类比较,批判性地分析了他们的理论主张及其局限性,为重新思考儒学在当代社会的
“大家雅事”丛书旨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访谈和人生访谈,记录下他们对人生和学术的思考,使得珍贵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并为后辈学者树立起榜样,也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中国社科院40多年来在社会科学界的成果。 本书为丛书之一,由金岳霖先生的学生刘培育执笔,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说”,是金先生晚年的回忆以及部分书
本书提出并证明牟宗三政治哲学具有双线循环结构,一线对道德心性进行存在论奠基,一线以道德心性范导人类存在。前者是经验上升的国家学,虽然薄,卑之无甚高论,却是实说。后者为本体下贯的国家学,虽然厚,却是虚说。虚实相生,经验主义的路与唯理论的路铸就同一条路,上升之路与下贯之路的循环往复才是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实指。就具体论述而言,
本书以中国近现代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象为背景,从中国现代学术的概念出发,将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作了全面的、提纲挈领的论述。作者对20世纪学术的知识谱系、知识流变和典范性人物、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等进行了详细梳理,打通古今,链接多学科,所论大气、精要、文采斐然,是少见的博采要论之作,无论在体例、话语,还是涉及学术评述方面
方克立(1938.6.28—2020.4.21)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文化学家、哲学教育家。本书收录了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哲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的现代格局与未来走向——方克立先生学术思想暨《方克立论著集》出版研讨会”中的论文、回忆文章近30篇,相关学者从方克立先生的研究领域、学术思想、育人方针
本书包括序、序论、正文九章和结论。书中所说几乎完全是增补前作《知识与文化》,亦可说就是《知识与文化》之续编,或称之为姊妹编亦无不可。读者苟没看见我那个前作,则对于此书必多不了解。反之,我希望读过那本书的人,务必再求其一读本书。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以哲学为代表的理论知识与有社会性的实际生活之关系究竟如何。即二者之交涉究竟
《中国当代哲学史史料·文献选编》是中国当代哲学史(19492009)丛书的第四卷,共分为上、中、下三册。上册为195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九次重大论争(讨论),九次论争所选的文献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这些重大讨论的历史过程;二是对于这些讨论的评析;三是与这些讨论相关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横向是指与海外思
本书是“冯友兰与青年谈心”系列之一,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散文小品文精选,“哲学治愈”主题散文。本书既有对哲学史上各理论派别尤其是人生哲学的概括,更多是哲学家对于人生具体情景,以及自身人生哲学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行文生动有趣,提纲挈领得对人生、功名、境界等重大问题,在其哲学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具体而实际的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发生了一个新的学问,曰知识社会学。其内容是从社会学以研究人类之知识。但向来研究知识,有所谓知识论是属于哲学范围的。知识论之研究知识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学,所以研究知识可有三个不同的方面:即一是取心理学的态度;二是取哲学(即知识论或称认识论)的态度;兰是取社会学(即文化科学)的态度。本书的目的在想说明形而上学
本书作者张东荪是我国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书中第一部分是“知识与文化”,系在燕京大学授课时所写。第二部分是“思想与社会”,系出狱后半年所写。本书主要通过这两部分的集中阐述来说明所谓民主主义不是一个政治制度,乃确是一种有特色的文明,就文明全体来说,当然亦把政治制度包括在内了。这种文明之特色又在于其自身能常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