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作为礼的本经,对后世影响深远,所记先秦古礼的程式仪节,不仅奠定了我国礼仪文化中各项典仪的基本框架内容,而且生成了礼仪制作的设定法则和礼仪践行的行为规范。郑玄对《仪礼》这种特色有深刻把握,作注时精准地揭示出礼仪背后的情理依据,确立了一些基本的礼学理论。这是郑玄《仪礼注》礼义阐释内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围绕《仪
本书采用以礼解诗、以诗明礼、诗礼互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献,在钩稽、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考察了周代郊祀配天礼、籍田礼、祭祖礼和祭方社田祖礼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周代礼乐制度考证了《诗经》中《思文》《载芟》《噫嘻》《臣工》《丰年》《良耜》《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农事诗的主旨。最后考察了《周礼·籥章
《礼记通释》八十卷,戴礼撰,据温州市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影印。戴礼(1880—1935),近代女学者,字圣仪,浙江玉环楚门人。自小接受经学传授,受到温州地区传统学术风气的影响,以治“礼”为己任。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经学专修科教师。著有《大戴礼记集注》《女小学》《女小学韵语》《清列女传》等。 戴礼以为“欲救末流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据温州市图书馆所藏稿本影印。孙希旦(1736—1784),字绍周,号敬轩,瑞安人。历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分校官,国史三通馆纂修官。一生博览天文、舆地、历算、卜筮等书,尤精三礼。后更专治《小戴礼记》,成《礼记集解》六十一卷,为清人十三经新疏的代表作。 今温州市图书馆藏是书稿本,存三十八卷,即卷
《古人的称谓》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各类称谓的含义与用法,内容涵盖亲属称谓、尊称、官称与地望称、讳称、谦称等日常用语,以及谥号、庙号、尊号与年号等典章制度,特别对帝王专属称谓、文人雅士的别号室名与诨号、古代妇女称谓等都有详尽解说。全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平易晓畅的语言,从多角度呈现古人称谓的丰富内涵,既具学术深度,又兼
本书在原定礼仪文化概念、剖析基础理论、梳理继替规律及当代价值基础上,重点分析因家礼家风、社情礼序、礼俗礼义、师生礼道异化及礼仪礼治失范等导致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底色淡化、公民失礼行为渐增、国家形象弱化等问题,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形容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即通过对人生礼仪、家风礼教的弘扬,传承发展家庭生活中的孝慈家风
本书全面而细腻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令、别具一格的衣食住行以及深具地方特色的风土民俗等内容。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展现着中式庸常之美,热气腾腾中透着温馨与可爱,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也凝聚着祖辈生活的智慧和趣味。 希望这些蕴含时间韵味、历经岁月洗礼的凡尘诗篇,能
本书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日常生活、社会规约、生产商贸、游艺娱乐、民间信仰等七个章节。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时代化和科学化特色。可用于海内外传统文化推广宣传,也可激发和满足文化爱好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内外读者,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尝试。
《仪礼郑注句读》是清代张尔岐所编撰的一部关于《仪礼郑注》的“读本”。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 《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全录《仪礼》郑玄《注》,附以摘取的贾公彦《疏》,并加按断。其按照礼仪节目顺序,将经文分节标目,每一大节又划分诸多小节,每节首段标明起讫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清张尔岐撰。张尔岐以为世人苦《仪礼》难读,皆因不晓章句,后儒说解叠床架屋,反失经注原貌,认为欲明《仪礼》,当守者唯郑注、贾疏,故研精覃思,撰《仪礼郑注句读》,全录《仪礼》郑康成注,摘取贾公彦疏,而略以己意断之。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