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物件的遗迹。当古人把竹简等所需封缄的物件捆扎之后,为防其内容为他人所知,在捆扎的绳结上捺以特制的粘性泥团,再加盖上印章,然后用微火烘烤,使其硬化,与物件及绳子连为一体。这种带有印章的泥块,便被人们称之为封泥。《封泥考略》版本是依据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前有“公安廖氏竹林斋藏书”藏书印。共收封泥
本书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系列指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著名徽学专家栾成显领衔,联合黄山市政府组织近千名徽学专家、文物学者以及基层文物工作者,耗时多年,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试验区内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地毯式搜索,测绘、拍摄并进行文化记录,进而进行系统分类、编辑后编写,以全面、系统、图文并茂地记录
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为配合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建设,荆州博物馆对胡家草场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12号墓出土了一批简牍。根据出土位置关系可将简牍分为4组,简编号4636枚,牍6枚。通过对篇(卷)题和简牍内容的初步梳理,这批简牍大致可分为岁纪、律令、历日、日书、医杂方、簿籍、遣册等7类,各类简牍形制
本书是一部金石学著作,共一百六十卷,成书于嘉庆十年(1805年),以著录历代碑刻为主。汉以前按原来的篆、隶书摹写,汉以后用楷书。总计石刻达一千五百余种。铜器铭文仅十余则。碑文按秦到宋、辽、金的时代为序编次,碑文后附有散见于各金石书、文集中的有关题跋,最后是编者的考释、案语。凡文散见多处者,采用旁注以记其全,篆隶及古文别
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就被零星发现。而后考古工作者陆陆续续对该流域进行了几次文物调查,发现了部分遗址。同时,为配合文博干部培训和基本建设任务,进行了几个遗址的发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左江流域的考古工作仍然处在广西其他地区的后面,处于比较落后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左江花
本书是《丝绸之路金石丛书》之一,作者历时数十载,对张掖市及周边地区现存的金石碑刻资料进行搜集、拓印、识录、校对、整理、编辑,是张掖地区金石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收录张掖市及周边地区现存的经幢、碑刻、摩崖、铁钟等一百五十余种,收录的碑铭一般均按其镌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本书前页为图版,后页为释文,每种碑铭的释文之后
本书共收编新密古城碑刻276件,收编范围一是在新密古城存放、碑刻县衙、城隍庙、法海寺、孔庙、家祠内及农户家里保存的,二是与新密古城有关、在新密市博物馆收藏的,三是与新密古城的历史有关现流落民间的。
玉品天工
罗振玉(一八六六-一九四〇),字叔蕴,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出版家。辛亥革命后东渡日本,一九一九年回国,居天津。一九二四年奉溥仪召,入直南书房。一九二八年冬,罗氏携带大量内阁档案及自藏金石古器迁居旅顺,并筑住宅与藏书楼。在大连开设墨绿堂书铺。一九三三年在旅顺设库籍整理处
《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红色印迹手绘本》(卷·上下册)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具体编写工作。本成果得到国家语委2020年度科研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创新研究(批准号:WT135-74)的资助。 本卷以革命旧址为主体素材,以手绘美术为展现方式,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