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红色印迹手绘本》(卷·上下册)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具体编写工作。本成果得到国家语委2020年度科研项目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传播创新研究(批准号:WT135-74)的资助。 本卷以革命旧址为主体素材,以手绘美术为展现方式,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艰
本书是《山南壁画》一书的补编,包括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42座佛教寺庙的壁画图像资料,反映了各个寺庙壁画的整体面貌,不仅实现了山南壁画信息的数字化保存,也为藏传佛教考古、壁画图像学和西藏艺术史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青铜器文物保护的学术成果,也是张家界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一次全面梳理。张家界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文物做为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保护修复处理,且受存放环境和设备所限,无法保持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多数青铜文物表面产生了大量的粉状锈,文物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些病害,不仅影响展示效果,更重
本书收录清末金石收藏大家陈介祺藏拓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封泥四百二十二品,由金石考据大家吴大徵考释一百三十八品,所论内容涉及官制、地理等方面,开创了以封泥文字证史、补史的先河,对研究古代官制有重要价值。书中另有袁克文题端,朱士林、赵叔孺、王同愈观跋。封泥是一种官印的印迹,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古人用印章钤盖
本书为保利艺术博物馆2021年度展览图录,由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著。全书分为两册,分别以首现的私人珍藏最大宗《乾隆御制诗文稿》和“缂丝之王”--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两组重磅展品为轴线,涵盖玺印、书法、缂丝、瓷器、玉器、文房砚墨、宗教法器与工艺陈设等诸多品类,百余件宫廷艺术珍品,全面呈现乾隆
本书内容讲述:河南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地势复杂,山区较多。隐藏在其中的各种小型石窟也比较多,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长期承担河南境内中小石窟的考察调研保护任务,《河南中小型石窟》即为其成果之一。主要介绍了安阳灵泉寺石窟、安阳小南海石窟、林州洪谷寺石窟。内容为各窟介绍、高清照片、高浮雕拓片、线条图等。
一、《广州传统建筑壁画》收录清末至民国广州传统建筑墙壁上的壁画,不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和门板画等。二、该书所收录的壁画及其所在建筑以广州历次文物普查成果为主,兼及2016年年底之前调查、拍摄过程中的新发现。三、该书所选传统建筑及其壁画须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为显示壁画所附建筑种类(祠堂、庙宇、民居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一书全面回顾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成果。 本书主要分为成果展示和研究论文两大部分:成果展示包括“万年”、“慧眼”、“巧手”、“芳华”和“永宝”五个章节,通过全国10个省(市)23家文博机构的50余件(套)文物,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文物
整理神道文献和研究帝陵神道,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化、整体性特征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阐明帝陵神道文化、思想与哲学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体系的构筑作用和完善功能。帝陵神道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物和人化自然历程的标誌,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样式、道法自然观念的延伸和自然人化进程的表现,故以神道文献和
本书分为图录和研究两大部分:图录主要收录了2018年5月前四川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现藏于各博物馆、文博机构的典型重要青铜器330多件,分“商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三大阶段逐一介绍。每件器物都有藏品信息和条目说明,特别重要的还配了线图和拓片。研究部分有四篇重磅论文,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施劲松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