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通释》八十卷,戴礼撰,据温州市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影印。戴礼(1880—1935),近代女学者,字圣仪,浙江玉环楚门人。自小接受经学传授,受到温州地区传统学术风气的影响,以治“礼”为己任。曾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经学专修科教师。著有《大戴礼记集注》《女小学》《女小学韵语》《清列女传》等。 戴礼以为“欲救末流
《礼记集解》,清孙希旦撰,据温州市图书馆所藏稿本影印。孙希旦(1736—1784),字绍周,号敬轩,瑞安人。历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分校官,国史三通馆纂修官。一生博览天文、舆地、历算、卜筮等书,尤精三礼。后更专治《小戴礼记》,成《礼记集解》六十一卷,为清人十三经新疏的代表作。 今温州市图书馆藏是书稿本,存三十八卷,即卷
仲富兰教授的《江南风俗图录(1840—1949)》(全十卷),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时间跨度为1840年至1949年,全书约150万字,收录中国清末民初南北各地老照片2500幅左右,用图说的方式记录了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描绘了一派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以风味饮食、服饰冠履、
本书对聚居于湘黔桂边区各县市展开详尽的田野调查,通过走访傩师、搜集傩书文献文本等,对该地区傩书文献文本进行全面整理、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傩书的版本源流、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内容类别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对该地区傩书的文本内容、版本、书写方式进行全面考证,筛选汇编有代表性的傩书文献文本,并梳理、概括湘黔桂边区傩书
从1989年至2010年,中日联合江南地区民俗调查在福田亚细男教授的领导下,受到日本科研经费长期的资金支持、中国民俗学界的积极响应,中国民协及地方文联、民协的不懈努力,调查地及各地政府、文化单位的积极配合。中日学者联合组成调查团以中国江南地区民俗为对象,开展了6期持续20余年的村落田野调查。联合调查不仅记录
本书是作者在调查了多位苗族歌师理老的基础上,对武陵山区苗族婚嫁礼词进行的系统性的综合整理。苗族婚嫁礼辞,苗语为DUTQUBDUTLANL(读曲读兰),是东部方言苗族人在举行订婚和结婚仪式时所吟诵的颂祝辞,是一门受东部方言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辞话,广泛流传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及其相邻的湘西及渝东南等东部方言苗区。婚嫁
该书为《苏州全书》中的一种,归属甲编,采用影印方式呈现。《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学说。《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汇集了自汉至南宋间的149位学者对《礼记》的解释,全书采取照录原文、不加论断的形式,保留了大量宋代学者对《
宋刻《新定三礼图》二十卷。宋聂崇义集注,宋淳熙二年(1175镇江府学刻公文纸印本,刻印皆精。清钱谦益跋。聂崇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除将名物分类归纳、用文字解释说明外,每一种名物绘画一图,共计三百八十一幅图,与文字相副。所绘图像虽“未必尽如古昔”,但援据经典,考释器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亦是研究、观摩古代版画的絶佳
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朱子是我国儒学史、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巨人。《家礼》是朱子学的基本文献,享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家礼》的制定意味着儒家礼仪发生了社会化、生活化的重大转向,是突破性的礼学成就。《家礼》不仅对元明清三代约七百年产生了持续长久的广泛影响,而且遍及整个东亚地域,对日本、朝鲜?韩国、琉球、越南等地产生了广
本书收录整理清代民国时期的广西民俗文献十余种,以时间先后为序,编为五册。这些资料既包含民国时期广西地区重要的社会调查资料,如《两广瑶山调查》《花篮瑶社会组织》,又有《岭南杂记》《粤述》等记载广西社会风土民俗的笔记体著作。其中不乏较早对少数民族民俗、服饰等做出研究的著作,如广西永福人刘介对广西民众服饰的变化有所记载,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