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对1700-2001期间美国小说中的太平洋书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上大体划分为19世纪前、19世纪、20世纪和21世纪至今四个阶段。主要思路:一是论述美国小说中太平洋书写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渊源;二是论述太平洋书写的主要表现,按历时顺序论述主要的作家作品;三是概括太平洋书写的主要特点;四是论述太平洋书写与
本书在每篇小说之前介绍了该篇小说的作者情况及创作背景,再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每篇小说的核心内容和主旨思想,让读者一目了然,对于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原文之后,编者还就每篇文章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读者就本篇文章阅读后进行深入地思考。每一部分均为英汉对照,本书可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短篇小说课教材、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辅助教材
本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的背景下,聚焦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六位作家,辨析他们对民主的理解、接受、质疑与反思过程,考察民主观及其变化在作家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复杂表现,试图勾勒出西方民主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叙述中的表现趋势和特点。本书认为,民主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
本研究课题旨在全面论述日本上代文学与汉文佛经的影响关系,系统地揭示《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怀风藻》和《风土记》等作品的佛教文体特征。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外揭示了在上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地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体及其位相表征,亦即受到中土文献影响的传统表达、源自佛经文体浸染的佛典表达、在传统表达和佛典表达基础上敷衍
苏诗与苏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人文艺术内部来看,苏学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画学和作为时间艺术的琴学,对苏轼的诗作、诗风和诗论都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一方面在时间层面体现出长久而阶段清晰的流变历程,是苏轼诗画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画学对诗学的反哺作用,对克服某些诗歌缺点(如以文为诗等)和推进诗歌特点的形成(如苏诗中的形象感
清代田园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艺术形式上也不无创新。本书首次对清代田园诗作系统的研究。作者将清代田园诗创作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同及光宣朝四个时期,展现清代田园诗的全貌与发展,进而联系清代农村特点,探研清代田园诗的文化内涵,并对清代五古体田园诗、七绝体田园诗、新乐府体田园诗作了分析,展现清代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乐府学》是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乐府学"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丛刊,专门收录有关乐府学研究的文章,是学会会刊,现已出版到第十九辑。这一辑就设立了七个专题。分别为文献考订制度研究名篇探讨乐府诗学研究综述域外乐府学新书评介,共收录24篇文章,文章学术观点新颖,论证有据,拓展了乐府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朱生豪:“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张爱玲:“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本书分两部分,主要对新月派的译诗理念、译诗特点、译诗与作诗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进行研究和论述。第一部分从整体性文学流派的角度总论新月派的新诗创作理念及译诗特点,第二部分从单个代表性诗人的角度分论新月派部分诗人的译诗观念、思想和特点。
本书将古代的《文心雕龙》与现当代的鲁迅、周作人、茅盾和朱光潜四位文学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与互释,探讨了如何激发和转化古代文论中有生命力的部分,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建构的传统资源,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