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杨培红感恩·励志系列小说选集。故事发生的时间,发生在20世纪末至当下,正值社会从封闭保守到改革开放的转型期;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地域特色鲜明的川东北深丘大地。四川盆地东北部曾有一个迷失的国度充国,她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西充位于盆地中部偏北,是嘉陵江与涪江的脊骨地带,这样一个小县,人们的生活习惯、思
《伶工之词:唐五代宋初词史》认为:词体的起源发生阶段,在于唐五代宫廷文化之中,并延续到宋初词坛。伶工之词,原本的含意仅仅是以宫廷乐工代指宫廷文化背景之下的的词作,曲词形式在其产生初期,主要是李白在盛唐玄宗宫廷,以宫廷乐府《清平调》基础改造而为《清平乐》,遂为词体形式的*早创制;到西蜀花间词、南唐后主词,乃为唐五代时期的
《景观诗话:重建与自然的缘分》希望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重新体会古诗(唐诗)。抹去古诗经年累月的浮尘,用现代人的生活体验,亲近它们。重温它们给我们的那种对自然自然而然的喜爱,还有一些陌生了的温文尔雅。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些记录和描写景观
中国文艺美学思想才开始走出误区。特别是全方位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随着文艺审美创作的繁荣,中外文化交流的迅速展开,以文艺审美创作活动为理论核心的中国文艺美学才获得新的发展,大量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美学观念和方法才得以介绍和引进。同时,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对西方美学的一般了解,已经意识到西方美学的困囿和局限,从而开始回过头来
《文心雕龙审美心理学》对《文心雕龙》审美心理学领域进行的初步探索,并根据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来解释和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审美学思想。作者就审美主体心理智能结构、审美主体修养、审美创作体验、审美接受等相关问题展开了论述。同时探讨了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的心理智能结构的建构等问题。
本书收录了作者2012年以来的微写作实践的部分成果,分为六辑,分别是儿童文学篇、成人文学篇、电影篇、理论篇、悟道篇·思以及悟道篇·诗。本书既是一份观影和阅读档案,也是一张不断延伸的心灵地图。在一个微字招牌不断更新的微时代,微写作理应成为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的写作实践。本书呼唤真正的微文学创作,而
本书收录了1980至2018年近40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校报文化副刊发表的100余篇文学性作品,根据作品内容以五个主题分别成辑为:师恩难忘、青春韶华、校园剪影、岁月回眸、闲笔落花,每一辑都20篇左右。这些文章都是福建师范大学校友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写就,带着鲜明的校园风貌。他们或是在求学师大时就文情并茂,或是留校工作中有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人,都有一段故事,都有几首诗词。本书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诗词赏析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作品继承了作者以往清丽雅静的风格,将带领读者沿着古典诗词温柔曼妙的轨迹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锦苑之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烟火之味与繁盛之美。
本书从数千篇新闻稿中精选了200余篇,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涵盖兰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党建思政等中心工作,集中反映了学校在这一不同寻常的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发展成绩。
近年来,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背景下,本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相对于目前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等研究的深广度而言,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是在二十世纪东北文学艺术发展主脉上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本书在三个维度上关照和阐释这种影响。在文学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文化对文学地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