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都考古学者文库第一号,收录了江章华先生撰写(含合著)的长江上游先秦考古研究学术论文32篇。内容包括文化、变迁、谱系,墓葬、聚落、社会,器物、符号三部分。作者首先从典型遗址分析入手,建立长江上游先秦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进而探讨文化谱系,解释文化变迁的动因。通过聚落、墓葬分析入手,探讨当时的社会。同时包括对一些
本书为“鄂尔多斯文博论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主要包括文博新论、文物研究、博物馆探索、鄂尔多斯青铜器研究、革命文物研究、民俗研究六个部分,汇总了鄂尔多斯文博界相关研究人员就以上方面问题的**思考。本书内容所涉主题皆是当下中国文物及博物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的作者也多是奋战在文博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人员,这些思考对高校文
本书集中收录了天津市近十年来考古工作的新成果,包括抢救性发掘资料以及基本建设中考古发掘项目积累的资料,以发掘报告、简报为主,也包括部分重要项目的调查报告。本书是继1996年《天津考古四十年资料汇编(1956-1996)》和2013年《天津考古》(一)、(二)之后,科学、系统地收集、展示天津地区阶段性考古成果的文集,本书
本集刊以考古学为基础,开展多学科协作,主要围绕中国文明起源,涵盖新石器考古、夏商考古及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章,介绍国内外早期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观点,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文明起源研究的相关内容。刊物将面向考古、文博单位的从业人员。围绕着早期中国,值得探索的重大问题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以考古学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多学科协作。
本书是在《天津考古四十年资料汇编(1956~1996)》基础上,对天津地区1997~2020年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考古资料的汇编。本书共收录考古综述、考古报告、考古发现等各类文献资料36篇,并附有天津地区1994年以来的考古工作年鉴以供参考。本书图文并茂,系统地梳理汇总了这一时期内正式发表的天津考古文献,旨在为天津考古及相
《西部考古》(第24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2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本书通过对整个长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背景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展现了不同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群传统认识的新的解释体系,核心突出、相互关联,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典型个案。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本书为此丛书的第6辑,收录了14篇研究论文、5篇考古发掘简报、1篇考古调查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
洛阳是我国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夏朝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500余年。洛阳自古以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四周群山环抱,境内有伊、洛、瀍、涧等大小河流贯穿其间。自1956年北京大学闫文儒先生考古调查发现隋唐东都洛阳城后,1959年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陈
本书以两周青铜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铜匜的研究简史、定名与功用、型式分期、组合关系、地域文化风格、与相关器类之间的关系、起源与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统收集整理两周青铜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这类重要青铜礼器的研究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