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红烧土类考古遗址保护和研究的专著,包括红烧土遗址和遗迹的概念及在我国的分布、几个典型红烧土遗址概况及病害调查、红烧土类文物的特性及病害原因分析、红烧土类文物加固材料的初步选择、加固保护材料的适应性研究、现场试验、结论与讨论共七章内容。
本书系统介绍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发掘成果,报道了1997年、1999~2001年四次对古城和城外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全部资料。该城址可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系春秋战国时期;南城为汉至代魏时期;中城始建于魏晋,隋唐、辽金元时期沿用;北城属于隋唐时期。通过系列考古发掘,出土了
本书整理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2019-2021年考古调查发掘的结果,介绍了清理出来的建筑遗存、水沟等遗迹以及出土器物标本,根据发掘结果修正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宋元时期水池遗迹的南岸线位置,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三堡沟
本书是对1997年至2007年期间所发掘的辽、金、清墓葬成果的全面报道。
本报告为有关法门寺丝绸文物研究的系统专题报告,全面系统研究法门寺丝绸材质工艺研究成果,除织物组织工艺、装饰纹样、服饰形制的研究外,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法门寺丝绸蚕丝纤维及其附属的染料、捻金线、金箔贴饰等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为研究唐代纺织科技与纺织艺术的重要成果,为开展唐代科技、文化、艺术、经济、佛教研究提供全新
本书研究对象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藏品。射线成像技术提供了器物的内在结构,技术手段属于国际前沿,对认识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和风格因素均有创新性突破,基于这些信息的研究,对重新认识青铜器的年代、产地、技术和艺术传统提供了新的结果和解决方案。
本书是对2018年追缴回国的海外流失文物晋公盘进行的研究。利用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显微技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CT)技术等对晋公盘的器形、纹饰、铭文、铸造痕迹进行了考察,回答了相关质疑,揭示了晋公盘很多细节,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拓展讨论。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和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的基本资料;下编为在发掘、搬迁过程中,运河古沉船保护、复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沉船线型测绘、年代检测和船体材质检测的报告。
本书针对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需求,聚焦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系统梳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应用现状,以现有保护修复材料为分析评估对象,基于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依据保护修复工艺特点设计模拟实验,实验室测试其吸收率、渗透性、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及耐老化性能,模拟保护修复材料抵御环境侵蚀的作用机制,研究用于陶胎加固、彩绘加固、残片
本书系统阐述了石窟保护野外调查实习的基本方法、内容,主要由5个方面组成:野外调查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阅读与使用地形和地质图、常见仪器的操作、地质素描图的绘制与摄影等;石窟赋存环境的调查方法与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等环境条件的调查;石窟洞窟形制调查与测量;石窟病害的调查与分析;样品的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