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学》第26辑由15篇学术论文、2篇研究综述和1篇书评组成。涵盖乐府的礼乐探讨、文献考订、文学研究及诗学研究诸方面。其中《蔡邕汉乐四品论与汉代乐府的谱系建构》一文从蔡邕《礼乐志》对汉乐“四品”的论述中,分析其在乐府谱系建构中的意义。《陈旸〈乐书〉与“乐统”的建构》通过对《乐书》的编撰线索、结构安排及资料取舍展开讨论
本书为作者的散文集,共分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荠菜花上的歌》,其中写了家乡的人、事、物,写了自己的童年与成长;第二部分为《关中道记忆》,写了关中的一些风物美景和;第三部分为《日子在生花》,写到了一些日常小事,点滴人生的感悟,还有出行见闻;第四部分为《那些关于鄢邑的故事》,写了我的家乡鄢邑区的人文历史以及一些逸闻趣事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猎人白面书生用陷阱捕获一只小狼女,被单身女教师春妮收养了。从校长到每一个小学生都对其倾注了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大家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小狼女开口说话了,读书识字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穿上校服了。小狼女的成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极大提高了花青溪小学的知名度,也引起国内外黑恶势力的觊觎
本书分五个板块,“四季之韵”、“成长故事”、“温馨何处”、“校园浪花”、“读观有悟”,展现了作者一路走来生命历程中的四季的风景,生活的足迹,成长的历程,师生故事,还有阅读的感受,是作者的心灵之语,是和着心血的耕耘,是用文思妙笔展现的生命足迹。
唐诗、宋词、元曲……充满中华文化之美。一篇篇佳作究竟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诗词中又流露着哪些动人的情绪?让我们一起用Q萌可爱的手绘线描插画再现超越时光的作品,从绘画的角度品味诗词,感受别样的诗情画意吧。 本书是一本以中国古诗词为主题的Q萌插画绘,精选28首古诗词,用线描插画的形式展示了Q萌的古风人物和场景,让读者在学习古
《诺贝尔文学获奖者的文本解读》,源自于作者教学需要的思考。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学生们对距离我们时代最近的文学潮流,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知之甚少,而且会因为跨文化阅读的难度而不愿接受阅读。然而当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许多文学爱好者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文本分析与鉴赏产生急切的需求,一再掀起阅
本书通过对区域文学的整体研究与国别文学的个案研究、纵深研究与横向比较研究,探析豪萨语文学和斯瓦希里语文学受到西方文化和文学冲击后的嬗变过程、原因及影响,研究两大本土语言文学所在区域的非洲文化在发展、转型和建设中所作出的抉择,基于二者反应的趋同性,推论出基于20世纪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非洲本土文化在与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由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主编。该刊于2004年创刊,迄今已出版20辑,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该刊专门发表探讨国际文学和文
本书立足于启蒙时代欧洲书信体小说的主体话语与精神内涵,通过梳理一系列经典文本,对声音现象进行分析提炼,从文学史、叙事学、精神分析与文学伦理等角度分析声部与调性、能指与所指、道德与人性之间的深层关系,力求使文本内核与时代伦理构成通感网络,发掘启蒙时代文化转向对当今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叙述中流行已久的一个名词,但唐宋至“五四”之前的传统中,并无“古文运动”这一说法,“古文运动”概念其实是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史叙述的一个建构。这一建构,在中国文学从古典文学转变为现代文学之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它是“文学运动”这一现代观念的最早体现;其次,它是“五四”以后各种新、旧文学立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