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专著。从钱币的产生、范铸工艺的应用与传承到铸钱工艺自成体系的发展演进,都有专业的、学术的论述与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本书深刻阐述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演进发展方向,即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就铸钱领域的两大技术发明——叠铸和翻砂工艺作了专门的论证。此外,本书还首次将铸钱工艺
本书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收录了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历届校友和任教老师所撰写的115篇学术文章,内容既包括目前学界重点关注的文明起源研究,又包括考古学理论方法及相关个案研究,涉及考古学史、考古学理论、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考古、唐宋考古、元明清考古、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古代文字
本书以科技考古研究为专题,共收录学术论文24篇。内容涵盖年代学与生业考古、冶金考古、陶瓷(玻璃)科技考古,特别关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考古学的分析和发现能力,整体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科技考古领域的前沿问题。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但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同时期不同方向的考古学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影响所及,东达淮河中下游的鲁皖苏一带,西抵渭河流域的陇东地区,南下到澧水流域的洞庭湖地区,北上到河北洺河流域的武安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对外影响是中原地区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大范围的扩张过程,为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强盛奠定了基础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地区,从1951年在长沙进行的发掘开始算起,湖南考古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阙如,更发现了一个不为史籍所载的远古湖南。本书从考古出土材料出发,以考古学的视野重建湖南的史前时代,阐述了湖南史前社会发展进程,论证了史前湖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书是关于安徽省宁国市灰山周代土墩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书中发表了2012年在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掘的36个土墩86座单体墓葬的考古资料。墓葬以浅坑竖穴为主,出土遗物共360余件,以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器为主,另有少量夹砂陶器和泥质陶器。书中还对出土遗物的主要器形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对墓葬进行了分期断代。
古鄞县是今宁波境域最初设立的四个县级政区之一,始置于秦汉时期,撤并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前后相沿800余年。2015~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主持对古鄞县县治——鄞县故城所在的奉化西坞白杜城山一带持续开展了四年的考古工作,找到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印证了鄞县故城的兴废年代,厘
本书以麦兆良在粤东地区的考古发现为基础,扼要叙说了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历经青铜器时代,到汉代为止的粤东考古历史发展。重点叙述了新时期时代的彩陶器和石拍,青铜器时代的后山文化、浮滨文化、大梅沙文化及西瓜岭文化和汉代的澄海龟山建筑遗址,广东的其他汉代建筑遗址等的考古发现,力图将这一段历史告诉读者。
本书分作三章,分别介绍了成都文物考古工作简史,成都考古发现与研究史,成都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古建研究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历程。其中,成都考古发现与研究史全面覆盖了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六朝、唐宋、明清五个时段的内容,包含遗址、墓葬、宗教考古、陶瓷考古、城市考古等多个专题内容。
本书对殷墟甲骨卜辞的文例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主要内容有:卜辞的类型研究,包括基本类型和复杂类型;大版龟甲卜辞的类型和对贞卜辞的类型统计分析;卜辞文例专题研究,对重贞、对贞、选贞暨补贞四种在甲骨卜辞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卜辞类型进行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卜辞的对称与不对称、正负关系、布局位置、行款方向等;对三角关系的卜辞、三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