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研究.第一辑》是关于玉器研究的专刊,《玉器研究.第一辑》分为玉学理论、考古与馆藏玉器研究、玉器鉴定、玉料、玉海钩沉、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活动纪要几部分,共二十余篇文章,是众多学者多年来对玉器研究的心得集成。
在文物数字化生存的大背景下,各博物馆对馆藏文物陆续进行了高清数字化采集,产生了大量饱含岁月痕迹的文物影像资料。这些数字化文物信息是研究文化、考证历史的重要素材。在文物不可逆地走向衰亡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手段记录、重建文物信息是文物科技保护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壁画类平面文物,其画面传承的文史信息消亡,则文物本体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书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宋朝尚古学者热衷于金石古器物及其拓片的收藏、鉴赏和著述,形成了集中体现宋朝崇古之风的金石学,深远地影响了当世及后世中国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古文字学、书法、绘画、风俗和生活方式。本书以跨学科的方法探究宋朝尚古学者的金石学著述、士大夫的好古生活方式、朝廷仿古礼乐器的铸造以及民间仿古器的普及,再现了崇古之风熏染之下宋朝社会
本书是对哲蚌寺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壁画的保护修复过程,而且以哲蚌寺壁画起甲病害为对象,分析其主要病害原因及其表面所用胶结材料,研究适合修复西藏起甲壁画所用的材料及工艺,对于西藏起甲壁画机理及其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对西藏壁画病害的修复治理亦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对于保
《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4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秦汉栎阳城是战国时期秦献公、孝公时期的都城,也是秦末汉初塞王司马欣、汉王刘邦的都城,更是都于长安之前的汉王朝第一座都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栎阳城考古工作所获成果报告的第一本,在全面整理秦汉栎阳城2012~2018
本书集中阐释、展现了洛阳考古百年的辉煌成就。本书不仅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等国家重大考古项目的丰硕研究成果,还包括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洛阳五大都城遗址、13项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1项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洛阳在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中的成果,这些考古发现和文保成
天水古称“秦州”,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也是外来佛教较早传入中国内陆的地区之一,境内的石窟寺开凿和营建绵延千年不断,主要集中于北朝、唐宋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迄今为止,在域内秦岭山区和渭河谷地仍保存有大小石窟30余处,是中国西北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BR》本书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