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主编,对《诗经》81个名篇作了详尽的注释、翻译及赏析,其中选篇包含了部编版教材中所有收录的选文。全书分两大部分,分别为:1.《诗经》选注与赏析;2.《诗经》专题学习。 1.《诗经》选注与赏析部分每一篇选文分四部分:(1)原文。(2)注释。注释力求准确详细,如为教材中的选篇,注释与教材一致。(3)译
《红楼梦》状写“吃喝玩乐”之精彩,古今中外小说无出其右者。著名红学家、央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学者周岭从《红楼梦》饮食文化说开去,以红楼精神助读经典,从虚实实单、南北食材、茶事析疑、饮具鉴真、酒与酒令、吃出迷途六个篇章,详解与古代日常生活相关的历史人物、制度礼仪、民俗节令及诗词曲赋,旁征
在西班牙语美洲的先锋派诗坛,塞萨尔·巴略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本土主义的特点,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时代脉搏。 巴略霍一生出版了四部诗集。《黑色使者》是他的成名作,内容包括爱情、家庭、故乡以及诗人在生活打击面前的怀疑和失望。《特里尔塞》不仅突破了诗歌的传统,也突破了语言结构和思维的逻辑,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1928年至1930年初的“革命文学”论争。这次论争参与方众多,涉及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的论争,左翼与梁实秋的论争,等等。本书以每章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的方式,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方面。作者一方面重视域外资源对论争的影响,重点发掘了日本福本主
六朝时期的文人阶层以一套独特的、镶嵌式的方式参与了文化传承,生产了呈指数级增长的文化财富。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田菱,借助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考察典故与引文,对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兰亭诗人的诗赋作品展开细读,探讨了它们与《老子》《庄子》《周易》,乃至《诗经》《楚辞》《论语》等传统文化典籍之间的复杂关联。
《罗刹海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充满奇幻想象的文言文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在古代罗刹国和海市蜃楼之间,马骥和龙女的故事,内容反映了蒲松龄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绘本采用精折装的装帧方式,贯穿两条主线:一条是折页正面根据小说发展情节精心绘制插画,搭配简短文言文;一条是折页背面《罗刹海市》精彩的文言文故事,搭
本书通过对剧本杀产业及创作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剧本杀的面貌,综合文化研究和创意写作的视野,从全民创意、全民写作和文化创意产业角度,探讨剧本杀的兴起、原因、产业价值、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学、当代写作的启发与反哺之可能及路径。同时为剧本杀写作者、爱好者给出写作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提高创作与欣赏水平。目录绪论第一
崖边,渭水流域的小村庄,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区域,摇摆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干旱是常态。农人在这里因循节气物候,周而复始耕耘希望,定义着朴素的生存哲学。作者以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活动互为经纬,用田野笔记的形式记录落谷有声,百年农业生产变迁、传统农耕人家的农事生活、乡村熟人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这本时间之书中一一展开。
《礼法之外:唐五代的情感书写》收入十四篇文章,讨论九世纪初至十世纪中叶,即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情感书写。这时候,士人通过讲述和写作来分享情爱诗歌和故事,“风流才子”“有情人”成为士人构想自我形象的新模式。作者从文本、文化两个角度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一方面分析作品的结构、修辞特点,另一方面考察这种写作兴起的社会原因,通过
中古文学研究、鲁迅研究、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了王瑶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三个高峰,《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辑录的就是后两个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鲁迅作品、巴金小说以及五四时期散文、现代文学民族风格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的论述带有时代印记,同时也能从中看到王瑶先生追求学术研究学科化的努力。王瑶先生透过丰富、复杂的文学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