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近30年的光辉革命历程,为湖北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目前,湖北省有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1712出,主要分布在武汉、大洪山、江汉平原、鄂西山区、鄂豫皖三省边界大别山一带等。其中,依托革命旧址建立的博物馆、纪念馆40余家,馆藏革命文物105982件(套),展览面积9.05万平方
在中国革命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湖北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湖北省文物局在对省内革命文物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其中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关的1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资料整理,将这137处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信息、保存状况图文并茂地呈现,意在反映
海关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3000多年的中国海关发展史揭示出“国盛则关兴、国弱则关衰”的历史规律。中国海关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倾力为社会奉献优秀文化作品,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本书收录了本馆近300件**代表性实物的精美图片和
栎阳陶文,是迄今为发现的秦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陶文资料,该书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单一遗址出土陶文的专题图书,系统公布已发掘出的栎阳城遗址出土的全部秦代陶文,以图录形式发表陶文所在器物的高清照片和完整的陶文拓片,并介绍陶文的出土情况、相关背景。对秦汉考古、古代印章制度、秦汉生产管理制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特别对深入开展秦汉制
贵州摩崖石刻数量多,分布广,它为我们认识贵州地区的造像特征、书法艺术、军事交通等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图像、文字史料。为了能够清晰地认识摩崖石刻蕴含的文化,文章主要将摩崖石刻分为造像、题刻、碑刻及岩画四个类别。造像部分对望仙台石窟、两会水寺石窟、葫市造像与石鹅咀摩崖造像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线图的绘制、风格样式的继承及其
有关曾国的历史,文献记载极少,田野考古再现了两周时期曾国的历史文化面貌,本书紧扣当前学术研讨的前沿,以曾国铜器铭文考释为基础,按铭文考释、归属繫联、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名物制度等章节布局谋篇,以基本材料考证为基础和依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讨论有关问题,对两周时期曾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及制度等方面多有讨论,立足基本考古
《附录》将涉及辽西区青铜时代考古的文献汇编成目录。本书对推动北方地区的考古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本书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前沿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学者们研究的视角新颖、资料翔实、论证精辟,其中有关于敦煌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的追根溯源,有关于敦煌壁画摹写传统和风格的探讨总结,有关于敦煌装饰图案发展脉络和继承应用的案例分析,有关于敦煌壁画和出土纺织品颜料和染料的科技鉴定,有关于敦煌服饰艺术研究和再现升华的展览展示,有关于
本辑收录川大考古学系在岗教师和部分离退休教师撰写的学术论文26篇,涉及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美术考古、西南地区古人类、内蒙古赵宝沟文化)、商周考古(西周诸侯国铜器生产与流通、战国玻璃制造)、西南考古(西南夷发饰、四川战国铜胄、天府广场出土石犀、秦汉蜀地移民、四川汉代画像砖与东汉崖墓建筑)、宗教考古(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川
明代淮王府遗址位于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饶州府文庙大成殿东侧,共出土各类遗物三万余件,是全国明代藩王府遗址中*个全面、主动、科学发掘的藩王府遗址,也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明代藩王府遗址中出土瓷器数量、品种、款式最多的王府遗址,对研究明代王府用瓷制度与明清景德镇官窑瓷器面貌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