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我国湿地保护在法制建设、修复政策及成效、公众意识与民间机构参与,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十大进展;介绍了我国最值得关注的十块滨海湿地,这些湿地是经过环保公益组织和专业机构推荐并经社会公众广泛投票评选出的;运用湿地干扰指数评估方法,对35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系统的干扰状
本书系统介绍宜昌地区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的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地球化学,以及天然气和页岩气储层、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分析区内天然气和页岩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建立页岩保存富集模式和成藏模式;阐明宜昌地区页岩气选区、选层方案和评价标准,优选宜昌地区页岩气、天然气有利区和勘探目标,评价资源量;实施钻探勘查实
本书在现代与古代沉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全球多条典型曲流河段,遴选大量复合点坝考察样本,细致分析曲流河复合砂体的内部构成级次、充填样式、空间分布及定量规模特征;对复合点坝和侧积体进行分类,并统计不同类型复合点坝和侧积体的分布概率;研究复合点坝和侧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分布样式特征,进一步探
本书从岩土空间、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信息技术等多个角度,介绍武汉市近十年来在城市地质调查方面开展的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取得的成果。本书内容突出地质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清洁能源利用、地质环境安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其他城市开展类似工作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梳理了全球各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策略,建立了我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框架。根据框架详细描述了我国针对10个不同类型的极端气候事件的重点干预措施,并评价其干预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气候灾害应对案例的成功经验与实施障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讨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策略与灾害应急管理相融合的政策方案与组织架构奠定基础
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构造带,其中俯冲带是地球圈层物质和能量传输的纽带。在地球系统科学中,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内部系统物质和能量传输最为关键的场所。板块俯冲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汇聚板块边缘是地球岩石圈形成和破坏的主要场所。《汇聚板块边缘地球系统科学》概述了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过程及其地质产物,探讨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散落着一座座丹岩峭壁、霞蔚云蒸而被称作“丹霞”的山峦,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本书阐述了丹霞一词的起源、丹霞地貌学术含义、丹霞文化魅力,简要介绍了“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六个片区的地貌成因和旅游资源特色。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藏东南关键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科学考察的总结性专著,亦是青藏高原藏东南水汽输送研究的**成果。全书共11章,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两次科考的背景、意义、目标及内容;回顾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与气候背景;介绍了2018年开展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和水汽输
本书介绍了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海域不同空间尺度的海域定级关键技术:提出以“政策引导,生态用海”为导向,以“遵循规律,科学评估”为原则,充分考虑海域资源质量和海洋生态环境条件,结合区位条件和经济状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空间尺度按照综合评价指数大小进行排序的方法,以地理分布为特征聚类实施海域级别划分;在此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海岸带环境演变效应及其管理研究的成果。内容涉及采用定点观测与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环境模型等技术与方法,揭示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剖析自然与人类双重扰动下的海岸带水文、水质、营养盐输出、真核微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环境生态效应,并进一步提出流域生态流量管理、营养盐削减、水库与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