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薰评本《陶渊明诗集》校正”为范子烨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陶渊明文献集成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蒋薰,字闻大,自号丹崖,别号申庵,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学者。蒋薰工诗善文,所著诗文编为《留素堂文集》十卷、《留素堂诗删》十三卷,皆流传至今。评本《陶渊明诗集》体现了蒋薰研究“陶学”的成绩,该成果在充分吸收元初李公
用3-6岁孩子爱听的方式讲述世界经典故事;充满善良、友爱、勇敢、诚实、机智的经典世界童话故事,给孩子美德和美好的熏陶;精美的插图全方位呈现,让孩子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助力孩子画面感和想象力的培养;注音版可以让孩子边读边学,从小爱上阅读,自主阅读!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的第五卷。本卷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回答的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维度: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欧美文学译介及研究出现“井喷”现象及新时期欧美文学热潮中现代派文学大受欢迎的原因;阐释我国欧美文学阐发研究的特点、类型与基
本卷主要是对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性与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理论意义上的解说。这一卷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部分。本卷通过十个问题,从理论上梳理了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研究的必要性、“中国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以及经验教训,并揭示了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与百年来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
本卷着重于考察清末民初(1840-1919)欧美文学最初的译介之中国化进程,通过十四个问题讨论了几个主要议题:一是阐明清末民初思想启蒙运动与文学革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译介“需求—契机—机制”的形成过程;二是讨论晚清文学译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些核心观念与代表人物,三是分析和评价晚清文学译介的策略、效果与市场机制影响
本书是从洪子诚先生的十余部学术著作及其他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出的27篇组成,力求以简约浓缩的方式较为全面地呈现洪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精华部分。本书以三个专辑的形式,突出他有最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凸显他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的重要议题、思路、方法和范畴,也尝试呈现他在不同研究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对相关议题做出的思考推进。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集体项目“当代外国文学纪事”的子项目,本书是在2013年结项的在线版/光盘版“当代外国文学纪事”中“当代美国文学纪事”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按照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并重的原则,本书从卷帙浩繁的当代美国文学中挑选出66位作家(小说家45位、剧作家11位、诗人10位)及其70部代表作(小说48部、戏剧11
在中国,许多古老的城市都有层层叠叠的文化、文学与历史积淀,它们与古迹、建筑、街道、居民等景观、日常生活一起,构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特征和外观特色。"城市文学地图系列"选取南京、苏州、杭州、成都这四个城市,将个中古迹、景点或典故拈取出来,赏析和探讨它们在历来文学文本中所呈现的种种形态及世事变迁,从而
本书以华兹华斯作品的重要部分——叙事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的当代乡村、对诗人自我的叙述、古典与中世纪世界,梳理了华兹华斯在几个面向构筑的理想世界,但这些理想世界都是不纯正的,脆弱的,有裂隙的。叙事诗是华兹华斯作品中较少被学界作为一个整体而研究的部分,本书从叙事诗这一入口出发,凸显了华兹华斯与拜伦式典型浪漫主义之间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此次影印刊行,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选择的是1910年武林谋新室的校正本(1914年六版);朱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