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事载人航天工程建设15年后,又作为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从事北斗三号系统建设10年。本书是作者近25年航天工程研究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区别于以往分系统的概念,本书提出了功能链设计理念,在简化系统结构、提高功能密度以及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固有可靠性。针对北斗三号研制初期面临的诸多技术瓶颈和关键技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开发相应的技术,进而介入自然发展与演变的有力例证之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介入是"有限的",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尽管如此,"介入的效果如何?"、"可以依据此类方法继续介入吗?"、"如何改进已有的介入方法?"这些依然是人们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因此,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是人
本书以冰冻圈要素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分异规律、地理过程、气候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聚落、农业、工业;资源、灾害;影响、适应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冰冻圈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高原与高山地区、极地地区的区域冰冻圈地理概况进行专门介绍。本书由绪论,冰冻圈形成机理及与其他圈层的联系,冰冻圈类型、分布及变化,
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洪水概率预报的概念、理论方法与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洪水概率预报作用、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要素耦合途径的洪水概率预报方法,基于误差分析途径的洪水概率预报方法,实时洪水风险评估方法等;其次提供了诸多应用实例,以供读者参考。
地质考古学对于解读考古材料和人类历史起到关键性作用。事实上,就技术和概念方面来讲,地球科学在阐释考古学材料的过程一直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地球科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源于这两门学科的历史。缘起于在是十八和十九世纪对于“史前”时代关注(古生物/地层/人类史前历史)的增进和基础理论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家与考古学家的合
本书是华北陆块本溪组的研究专著,核心内容是运用本溪组的沉积作用、下伏碳酸盐岩的古岩溶作用和铝的富集作用三者协同演化的思想,在深入揭示本溪组含铝岩系的基本特征、本溪组形成时期的沉积构造环境和古岩溶形成本质的基础上,对本溪组含铝岩系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Thisbookisofinterestregardingacidminedrainage(AMD),animportantenvironmentalproblemcausedbythenaturalweatheringofmetalsulfidesduringtheutilizationofmineralresour
本书紧紧围绕制约活动断裂带地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地质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采用多种方法技术手段,开展活动断裂带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综合研究。对安宁河活动断裂带几何学、运动学、现今分段活动性特征进行系统调查,查明断裂带附近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及与断裂带关系。探索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活动断裂带对地
本书选取关东大地震(1923年)、东南海地震(1944年)、三河地震(1945年)、新潟地震(1964年)、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和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等20世纪以来日本灾害史上6次重大地震灾害中的媒介信息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下,分析各种形式的媒介在历次地震中的功能发挥,最终
本书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获取的17口地质调查井的资料基础上,并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地层、沉积相及油气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取得了羌塘盆地井下油气地质问题新的成果和认识,为羌塘盆地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