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是我国资源潜力大、开发程度低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也是我国目前最现实的接替能源。本书针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难点,围绕“煤层气生成的动力学过程、煤层气储集机理及成藏响应、煤层气藏富集分布及主控因素、煤层气经济开采的基础理论”四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3方面: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研究基础;煤层气地质理论与评价预测
本书以地热开采利用、压缩空气含水层储能、CO2地质封存为例,描述数值模拟技术在地质能源清洁利用、能源储存、环境保护(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应用。在简单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研究现状、TOUGH软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分析和描述实际模拟案例的建模过程与结果分析。
大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及破坏的过程,是经典板块构造理论的盲点,也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科学主题。华北克拉通的陆壳物质始现于38亿年前,最终克拉通化完成于18亿年前,此后经历了十多亿年的稳定地台阶段,至中生代其东部整体经历克拉通破坏;相关地质记录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十余个典型克拉通所仅见。北京北部的燕山地区,是上述地质记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积雪面积的演变趋势是气候变化的关键指示因子。地面有无积雪直接影响表面温度,季节性积雪的面积及其变率对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成为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参数。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技术用以研究积雪和气候的关系。卫星提供了在大陆尺度和半球尺度监测积雪面积的能力,使得在天气尺度研究积雪与气
本书是一本为中国湿地保护地管理者编写的实用手册。分为8部分:第1部分湿地简介;第2部分湿地基本知识和理论;第3部分湿地保护地的规划;第4部分栖息地管理;第5部分物种管理;第6部分主流化与传播;第7部分运行;第8部分监测和报告。书后附录了相关国际组织、湿地生物多样性公约/计划、**实践指南、湿地野外作业建议、湿地管理适用
本书以科考历程为主线,通过大量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作者在罗布泊参加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经历。其中不仅包括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及意义的描述,也包括对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地区自然风貌、历史地理变迁的记述和感悟。作者遴选了多张在工作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包括了在楼兰古城、楼兰东古墓群等重要历史遗迹工作的场景,用影像的形式为读者
扬子与华夏陆块拼合、碰撞时限及方式是华南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湘桂地区处于两大块体过渡区域,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沉积类型复杂,连续的沉积记录为从地层学角度认识这一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思路。本书从新元古代不同相区典型剖面沉积相、沉积物源、重要构造界面等方面对比分析入手,以亲扬子型物源和亲华夏型物源转换界面为突破点,揭示亲华夏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生教材,重点阐述了碳、氮、磷、硅等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研究发展趋势,是编著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在系统归纳总结近4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倾力完成的。全书分为8章,第1章简要概述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2
红层是典型的易滑地层,红层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营造成严重威胁。本书以四川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红层滑坡的孕灾环境、主要类型与特征、形成条件、成因机理和失稳破坏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红层滑坡分析评价、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和防治利用的技术方法。
本书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特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稳定大陆地震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布格异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给出了江淮地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格局,探讨了深浅部构造关系与解耦现象。在第四纪盆地与中强地震关系方面,通过洞庭湖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调查,提出了该盆地第四纪演化模式及与中强地震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