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82-1702>时间范围以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上限,康熙四十一年(1702)为下限,历时21年,收录《燕行录》作品39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
这是一本继承中国传统摘句批评的传统,以唐宋诗歌名句来透视中国文化精神的鉴赏书。强调中国人的灵性表现。“一草一木栖神灵”(唐·沈期《范山人画山水歌》),一草一木都有生气,中国的画论、山水论都讲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切的缠绵的感情,有相通的价值,相通的赤子之心。这也就是中国的诗歌智慧。唐人这种魅的世界,创造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生命
《湖畔诗文丛刊—剑翁集(精装)《集选自作者张生兴历年创作的旧体诗词,其中部分诗作已在各级报刊和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本诗词集时间跨度数十年,是自己人生旳记录,创作态度认真,内容积极健康,饱含作者对生活的热忱,抒情言志,既有正能量又兼具韵律之美。
《警世通言》是一部明代刊行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之一。为明末冯梦龙所编撰,书中不少篇目是根据前代、今世的传说、野史搜集整理而成,内容涉及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等,描述的大多是市民阶层的思想面貌、情趣爱好、生活景象等,是中国古
本书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本书循着经典的文学研究模式(作家—作品—读者),从情结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存在主义等跨学科角度深入剖析福尔斯的作品、传记、日记、手稿等资料,以期揭示创作家的认知心理与作品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后现代作品与古老的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一百二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涉及《诗经》一首诗或多首诗的内容、词语。作者对《诗经》的内容、语句,信手拈来,娓娓而谈,深入浅出,如数家珍,运用《诗经》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广泛内容、完美形式,结合当代社会的生活、民俗、民风、文化等国计民生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反映了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传统以
“类鉴”,顾名思义,是分类鉴赏。本书即从正反对比、引古鉴今;一字立骨、琐事凝神;巧编寓言、劝世讽君;寓言(性)传记、妙揭时弊;情寄山水、物我交融;托名记游、别寓怀抱;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事生感、托事兴讽;主客问答、独抒愤懑;片言居要、提纲挈领;叙事铺垫、议论点睛;引君入彀、纵骋宏论;金线串珠、形散神聚;白描状物
吴兴华的新诗融合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汉语言文字的特质和西洋诗歌的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首先按诗体来分,将吴兴华诗分为新绝句、新古风、新歌行体、十四行体、素体诗、其余诗体六类,各选代表作若干首进行注释、解析,而后从主题、意象、形式、语言四方面研究吴兴华的诗歌技法,以期对吴兴华诗歌
本书立足新诗的语言和形式问题,从语言学角度,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从诗歌语言文体自身演变规律,尝试性探讨了诗歌本质及韵律的形成问题。进而推导出五四新诗属于新一轮口语型诗歌,所以新诗的语言应是口语性质的白话,新诗的韵律自然应与轮口语型诗歌文学时代《诗经》民歌的韵律风格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论证了自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