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罗生门 ![]() 本书收录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鼻子》等15篇小说。《罗生门》讲述了时值黄昏时分,罗生门下有一家仆正在等待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情节简单,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场面,时间、地点、人物、结局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甚至这个小说标题本身已经成为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一个关于生存与命运的故事,一个关于可能性的故事,一个关于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故事,因此,也是一个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芥川龙之介是一位才华横溢、学力丰厚、思想深刻、气品高迈、文字清丽,在艺术琢磨上颇有功力的作家。 本书译自日本青空文库,精选芥川龙之介15篇短篇小说,完整涵盖其才华横溢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期代表作,力求立体展现芥川的生涯和内心世界,让读者获得更高级的文字审美和更多的信息量。 芥川龙之介其人,若不知其小说家身份,仅透过黑白照片拜见真容,或许很难想象这位天庭饱满、相貌堂堂、目光深邃、气质潇洒的男子,会在由而立之年迈向不惑之年时不负“龙”吟之威的文坛成就中主动赴死,只留下那些至今仍震撼世间的、大大小小的华彩篇章,任由它们长啸九天。 “最聪明的处世法,乃是既看轻世俗,又活得与之不相矛盾。”这句话出自格言式评论《侏儒警语》。只此一句,文人的敏感性和通透性便表露无遗。在专门研究芥川其人其作的研究论文中,不乏将他的主动赴死归结为“矛盾心理”的阐述。矛盾促生出思考,思考转化为创作,创作诞生出作品,作品生发出美。在极端的语境下,说是“矛盾创造了美”,亦不为过吧。 在矛盾转化为美的过程中,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芥川并非一位以丰富的自身经历来书写人性的作家,他幼少读书,涉猎广泛,创作时,素材便信手拈来——或从历史故事中来,或从神话传说中来,或从中国小说中来,或从自身见闻中来。芥川自书中走入人生,在人生中见识到与书中理想相矛盾的现实,遂对现实产生思考,对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困惑和失望。例如《秋山图》,就是借由前后矛盾的同一事物,来探讨“什么是永恒的价值”。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所著《瓯香馆集》中刊有篇目《纪秋山图始末》;《秋山图》一文,据此写来。试看《纪秋山图始末》中烟客先生初次在张氏大宅中见到画作时的描写:“其图乃用青绿设色,写丛林红叶,翕赧如火,研朱点之,甚奇丽。上起正峰,纯是翠黛,用房山横点积成。白云笼其下,云以粉汁澹之,彩翠烂然。 村墟篱落,平沙丛杂,小桥相映带,丘壑灵奇。笔墨浑厚,赋色丽而神古。”芥川文中亦保留此段,只是取白话文体裁。毫无疑问,五十年前的《秋山图》确是真迹。那么,五十年后,为何同样的人面对同样的画,却犹豫起来,无法判定真伪,甚至怀疑眼前这幅为赝品呢?五十年前,萧索的张宅主人对这幅画几乎采取顶礼膜拜的态度,与人论画时,竟“像未经人事的少女般脸红起来”,虽受重金诱惑,亦不曾卖画换钱;五十年后,华贵的王府主人不但对张氏之孙“尊为上宾,唤出姬妾,奏乐助兴,盛宴款待,赠以千金”,还将画当作展示道具、满足虚荣心的工具。这正是古典艺术遭遇现代社会所产生出的矛盾。应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呢?“那张奇妙的《秋山图》不是清晰地烙在心里了吗?就算它不存在,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不是吗?”——真正的艺术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这才是永恒的、无法取代的价值。同样是取自中国,《黄粱一梦》讲述的却是另一类主旨。唐传奇《枕中记》经芥川演绎,引申出了更加丰富的人生哲理。在这篇小说的末尾,芥川借卢生之口表达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因人生如梦,才需真活。人活一世,唯愿此生精彩纷呈,方不辜负自己。”何等洁净纯粹的认识!芥川经常对人生、对人性表示蔑视,同时,又常常对人生、对人性感到喜爱。他的通透也表现在参透生死轮回、善恶祸福、因果报应的概念上。《蜘蛛之丝》仅用不到两千字,就将佛教观念表达得一清二楚。短篇小说作成这样,已臻化境。 芥川创作小说,不单追求挖掘深刻的立意,也注重打磨完美的技巧。在《艺术及其他》一文中,他指出:“艺术家须力求使作品完美。如若不然,献身艺术便全无意义。完美并非指读来完美无缺的作品,而是指在艺术上彻底实现每一个细分发展出的理想。”在前期创作中,他抱定艺术至上的创作理念。完美表现这个理念的,当属《戏作三昧》和《地狱变》这两篇。《戏作三昧》中的马琴身处江户时代,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作家正在撰写一部最伟大的著作。然而,他面临着许多困境:去泡澡时,遇到品位肤浅的狂热读者和语言恶毒的伪读者;回到家,性格油滑的书商正等在家里,商人的言行严重伤害了身为艺术家的他的自尊心;对书商下完逐客令后,忆起曾因来信请求拜师遭到拒绝进而恼羞成怒侮辱自己人格的青年后辈;好友华山来访,边鉴赏画作边听其劝解也没有放松心情,反而增添了不安;趁兴写起《八犬传》,却进行得不顺利……此时,外出的一家人回来了。天真烂漫的小孙子给他的内心带来极大的慰藉,他回到桌前,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他的眼中已“没有利害得失,也没有爱恨之情,只有不可思议的愉悦感,一种感激之情。不懂这种感激之情的人,又怎能品味到戏作三昧的甘美?”沉浸在艺术世界中一心一意追求某种境界的马琴,正是芥川本人的真实写照。在另一篇表现同类主旨的《地狱变》中,生活在平安时代的主人公良秀,结局却凄惨许多。这个故事被改编成漫画、动画、电影,内容可谓深入人心。为绘制地狱变相图,夹在亲情和艺术中的良秀为追求艺术上的完整,选择牺牲女儿,摒弃人性。最终,他画出了一幅稀世杰作,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地狱变》被看作是芥川在追求艺术上的一个缩影,也是芥川文学必读之精品篇章。对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放弃、不妥协,这样的精神,在小人物身上也有所体现。《毛利老师》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任凭再怎么其貌不扬,对于教育的热忱和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还是使得这位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就连那唯唯诺诺的个性,读来亦觉得亲切,正如你我身边随处可见的人那般。译这篇时,译者眼前每每浮现出刚开始学习日语时遇到的一位老师。那位老师一样其貌不扬,讲话略显啰唆,然而抄写板书时工工整整,讲解问题时细致入微。多亏这位老师,译者才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坚持下来。可见,“天生的教育家”的确存在。 与“坚持什么”相反,还有一类作品,则表达了“怀疑主义”这一主旨。笛卡尔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真正的真理探索者,那么,只要有可能,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你有必要对所有事物至少怀疑一次。” 芥川本人亦在《小说作法十则》中阐述:“对于任何事物,我都是一个怀疑者。”虽然芥川和笛卡尔的探讨方向有些不一致,但大体上说,怀疑主义是这样一个倾向:它是工具,不是态度;它是手段,不是立场。在《西乡隆盛》中,老人通过让青年亲眼目睹一位活脱是西乡隆盛的人来使青年怀疑起自己曾十分笃定的历史假说,并抛出皮浪怀疑论的核心——搁置争议。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老人称,记录历史时,记录者会自行做出取舍,导致历史真相成为“无法辨清真伪”的暧昧状态。在表达不可知论的概念上,或许《竹林中》诠释得更加精准到位。一件凶杀案,三个嫌疑人,七份证词。出于各自的目的,嫌疑人都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中撒了谎,使得一件脉络清晰的案件成为永远不可能被解开的悬案。真凶是谁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若我们所见之客观世界中的真实来源于他人的语言,一旦这些语言信息真假难辨,我们所相信的“真”也会随时崩塌。1950年,这个故事被电影大师黑泽明搬上荧幕,并改名为“罗生门”,故事中的人物从竹林中移到了罗生门下,与另一名篇《罗生门》做了完美融合。从大的方向上看,《罗生门》与《竹林中》一样,都是冷静地将人性和利己主义剖析出来,展示在读者面前。家仆本不欲成为强盗,然而在目睹老妪拔女尸头发去换钱的举动后,终于抛开道德约束,以自己也要讨生活为借口,抢走老妪衣服,成为真正的盗贼,贯彻了利己主义。而在《鼻子》一文中,实际上,是利己主义者们在左右内供的鼻子长短。他们习惯于将长鼻子的内供摆在下方供自己俯视取笑。一旦内供的鼻子正常,便刻薄起来,希望他重拾不正常。芥川极力揭露人性之恶,也努力描绘着人性之善。比如《橘子》和《秋》这两篇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前者我们很熟悉,至少,译者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曾有收录。读到那几个金灿灿的橘子从车窗落向小女孩的几个弟弟身边时,不知怎的,这一幕竟成了瞬间凝固的油画画作,在译者脑海中驻扎多年,至今不能忘怀。《秋》中的姐姐为让妹妹幸福,忍痛割爱,让出了爱人。三人重逢后,虽然妹妹已将爱情凌驾于亲情之上,姐姐仍旧什么也没说,只是带着对往昔姐妹情的怀念,默默离开了。除此之外,本书中还收录《舞会》和《开化的丈夫》这两篇反映明治开化时期西方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的作品,表达了人生无常、如夜空烟火般转瞬即逝的主旨。《海市蜃楼》则是他殁前不久的作品,显示出阴郁的基调。辞世之念,或许此时已露端倪。 一代文学“鬼才”已逝,然而,他的作品终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积满灰尘,摆在神田一带的旧书店角落里,徒然等候读者的光顾”。非但不是如此,去世后仅八年,世间便以他的名字设立了“芥川文学奖”,并成为纯文学奖的代表奖项。若他泉下有知,或可得到一丝宽慰。 芥川的作品早有全集译作出版。此次新译,目的在于精选芥川的经典篇章集结成册。翻译过程中,译者与这些流芳短篇面对面,又一次做了对话,心中雀跃不已。若您通过阅读本书,也能对这位大正短篇文豪兴起一股朦胧的意识,进而主动通读他所有作品、细细品味他给人精神上带来的震撼与启发,作为译者,便不胜欣喜。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 译本序 / 1 橘子 / 001 罗生门 / 005 竹林中 / 012 鼻子 / 024 戏作三昧 / 032 秋 / 066 海市蜃楼 / 082 地狱变 / 091 毛利老师 / 128 秋山图 / 143 西乡隆盛 / 154 舞会 / 169 开化的丈夫 / 176 蜘蛛之丝 / 196 黄粱一梦 / 200 拒绝应当机立断/45 逐客令也可以说得美妙动听/47 以理拒人/48 温柔的拒绝/49 彬彬有礼的拒绝/52 吃“软”不吃“硬”/53 借彼说此,妙拒蛮横要求/54 模糊应对,巧拒绝/55 第四章 与上司说话的艺术/57 “马屁”要拍得自然/59 切忌口出狂言/60 旁敲侧击胜过正面交锋/61 “指教”领导的后果/62 有理更要有礼/63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64 难得糊涂/65 迂回战术,异曲同工/66 “忽悠”绕“雷区”/68 巧用典故,事半功倍/70 选择好机会表述好观点/72 多动耳,少动口/73 不同表达,不同结局/74 巧用“借口”免死罪/75 如何让上司听话/76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78 第五章 与同事说话的艺术/81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83 谦逊言辞免遭嫉妒/84 打开异性同事的“金口”/85 直言不讳伤人伤己/86 自暴“劣势”更轻松/87 批评不如赞美/88 瓷人的沉默/89 如何应对好斗之人/90 幽默化解紧张局面/91 “不能说的秘密”/92 抱怨同事难赢人心/94 坦诚使劣势化为优势/95 第六章 与朋友说话的艺术/97 “甜蜜蜜”的鼓励/99 “借他人之方,传我腹之事”/100 “和稀泥”解纠纷/101 说话露骨不可取/103 朋友互助,量力而为/104 得意忘形易伤友情/105 小人之事不可为/106 何必得理不饶人/108 “回敬”朋友,不失礼貌/109 失信者失人心/110 敏感往事别乱提/111 切忌侮辱他人/112 第七章 与陌生人说话的艺术/115 有话可说的开场白/117 见风使舵有时候也需要/118 礼貌是与陌生人讲话的通行证/120 使用称呼的技巧/121 主动化解尴尬/122 嘲笑者终将被嘲笑/123 不要逞口舌之快/124 言语中捕捉共同点/125 拿自己开涮的大智慧/126 信任让陌生人升级为好友/128 好的话题是畅谈的开始/129 小人以“貌”说话/130 人微言轻少管闲事/131 打开话题“瓶颈”的技巧/132 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133 第八章 语言是一种具有魅力的艺术/135 停顿的妙用/137 亲和的话语更易化解隔阂/138 用“情”说话/139 优雅的言谈举止/141 手势“无声胜有声”/142 灵活应变,巧渡难关/143 语言精辟更有魅力/144 使语言贴近生活/145 合理夸张显幽默/146 巧妙“推陈出新”/147 反客为主的讲话技巧/148 曲解的幽默/149 类比反驳,一语中的/150 过犹不及的修饰/151 过分自我没修养/152 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幽默/153 妙语回春/153 放低姿态,拉近距离/154 良好形象不可忽视/156 第九章 面试中的语言艺术/159 自信是实力的表现/161 诚实是上策/162 善于职场“表白”/163 保持优雅的谈吐/164 语言力求简洁明了/166 化解误会,拉近距离/167 主动展示辉煌的成绩/168 风趣幽默助你脱颖而出/170 直言你的缺点/171 表达“对”的职业取向/172 说出期望的薪酬/173 小心面试“陷阱”/175 第十章 谈判中的语言艺术/177 说不出口的“不”/179 “沉默是金”/181 得体语言可化干戈为玉帛/182 给离席找个恰当借口/183 迟钝背后的精明/18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85 巧投石多问路/187 善用幽默的语言/189 巧施“激将法”/190 第十一章 雄辩的语言艺术/193 设下语言的“陷阱”/195 善用反诘法/196 一语双关巧辩驳/197 处变不惊,随机应对/198 知识就是力量/199 事实胜于雄辩/200 经不起推理的谬论/202 巧引名言/203 漏洞是关键/204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206 如何击退刁钻问题/207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09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210 多用类比/211 雄辩须巧言/212 罗生门 时值黄昏时分。罗生门下,有一家仆正在等待雨停。 除他之外,宽广的门楼下空无一人。只有一只蟋蟀在朱漆斑驳的粗大圆柱上住了脚。罗生门即位于朱雀大路,除此男之外,似该再有两三个头戴市女笠和揉乌帽的行人来避雨。可现在,只他一人,再无旁人。 若问为何空旷,那是因为近两三年来京都接连遭遇灾难:地震、台风、大火、饥荒。京城已是格外凋零。据资料记载,有人曾捣毁佛像佛具,把涂有朱漆和镶嵌金箔、银箔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来卖。城中已至这般田地,修缮罗生门这种事,自然更是无人过问。借荒凉之便,狐狸作窝,强盗筑巢,一来二去,终于,连扛来无人认领的死尸弃在此处,也成了一种常事。于是,每当天色转暗时,人们都心里发怵,无人敢在此门附近驻足停留。 倒是乌鸦,不知从何处飞来,集结成群。白天望去,无数乌鸦围着高处的鸱尾边鸣叫边盘旋,飞个不住。晚霞映红门楼上方的天空时,乌鸦的模样分外清晰,像撒下的芝麻似的。不消说,它们是为啄食门楼上的死尸腐肉而来。——但在今日,许是天色已晚,一只乌鸦也没见着。唯见处处残破不堪的、自缝隙里长出长长杂草的石阶上斑斑点点,粘着白色的乌鸦粪便。家仆身穿洗到褪色的藏青色布褂,一屁股坐在七级台阶的最上级,边因右颊上生出的一大颗面疮而感到烦心,边茫然地望着雨丝落下。 笔者刚才写过,“家仆正在等待雨停”。可即便雨停了,家仆也无甚要事可做。若在平时,自然该回到主人家里去。可四五天前,主人已将他辞退。刚才还提到,那时的京都大街已格外凋零。家仆侍奉主人多年,如今被主人辞退,实际上,不过是那场凋零的小小余波。所以,与其说“家仆正在等待雨停”,不如说“被雨困住的家仆无处可去、无计可施”更为妥当。况且,今天这天色,多少也对这位平安朝家仆的Sentimentalisme产生了影响。雨从申时末下起,至今没有停止的迹象。那么,眼下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维持明日生计——即是说,要为无法可施之事想方设法。家仆边不着边际地思考这些,边似听非听地听着朱雀大路上持续至今的雨声。 雨将罗生门笼住。雨声沙沙,自远处飒然而至。暮色低垂,渐渐压下天空。抬头望去,门楼顶端屋脊处斜斜伸出的飞甍正托举住沉重的层层乌云。 既然为无法可施之事想方设法,就无暇顾及手段。若要顾及,便只能饿死在泥墙下或大路旁,进而被人拖到这门上,像弃死狗似的扔下。若不顾及呢——家仆左思右想,几番掂量之后,终于走到这步田地。可说到底,这“若不”终究是“若不”。家仆固然对“不择手段”一事持肯定态度,但要了结这“若不”,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除当盗贼外别无他法”,他又拿不出勇气积极肯定这一桩。 家仆打了个响亮的喷嚏,懒洋洋地站起身。暮色生寒,京都已冷得人想要点上火炉。风和夜色大摇大摆地从门柱与门柱间穿过。停在朱漆柱上的蟋蟀早已不知去向。 家仆缩缩脖子,用力缩起藏青布褂下衬着亮黄汗衫的肩膀,打量着门楼四周。他想,若能寻得一处无风雨之患、可避人耳目,且能安稳入睡之所,好歹可以对付到天亮。巧的是,一副宽宽的、同样涂着红漆的、通往门楼顶上的楼梯映入眼帘。顶上即便有人,也不过是些死人。于是,家仆边留心不要让挂在腰间的素柄长刀滑出刀鞘,边抬起穿着草鞋的脚,登上楼梯最下面一阶。 几分钟过去了。通向罗生门楼顶的宽梯中段,一名男子猫儿似的弓起身体,屏住呼吸,窥探楼上的情形。火光自楼上漏下,微微照在男子右颊。那是张短须中长着颗红肿化脓的面疮的脸。家仆先前以为楼上无非只有死人,可登上两三级楼梯一看,上面有人点火,且火光似在到处游荡。昏浊的暗黄火光摇摇曳曳,映在边边角角结满蛛网的藻井间,一看即知,楼上有人。敢在这个雨夜、这罗生门上点起火光,必定不是寻常人。 家仆像壁虎般蹑手蹑脚地爬,总算上到陡梯顶头。接着,身体尽可能贴伏放平,只把脖颈伸长,向前探去,战战兢兢地偷瞄楼内。 只见楼内果如传言那般胡乱扔着几具尸体,但火光所及范围比预料中窄,看不清到底有几具。朦胧之中,只能辨明尸体有裸身的,也有着衣的。当然,亦是有男有女;并且,所有尸体都如泥塑土人般张着嘴巴伸开胳膊,横七竖八地散在地上,几乎令人怀疑他们是否曾生而为人。肩部和胸部等突起部分接受幽幽火光的洗礼,凹陷部分则愈发昏暗,哑了似的,永久沉默着。 闻到尸体的腐烂臭气,家仆不禁捂住鼻子。然而,手抬起的一瞬间,他已忘了捂鼻子这桩事,因为某种强烈的感情几乎将他的嗅觉洗劫一空。 此时,家仆那眼珠第一次望到死尸中间蹲着一个人。一个矮小干瘪、头发花白、身穿桧树皮般血褐色和服的猴儿一般的老妪。老妪右手举着燃烧的松明,正端详其中一具死尸的脸。从长长的头发来看,多半是具女尸。 家仆被六分恐惧四分好奇所左右,一时间竟忘了呼吸。借史料作者一言来说,这感觉,就叫作“汗毛倒立”。老妪将松明插在楼板缝隙中,两手扳住一直端详的死尸的脑袋,像老猴给小猴择虱子般,开始一根一根拔起那长发。头发似乎顺手而下。 随着头发一根根被拔掉,家仆心里的恐惧也一点点在消退;与此同时,对这老妪的憎恶则一点点在增加。——不,说“对这老妪”或许是种语病,倒不如说,是对“一切恶行”的反感,一分分在加剧。这时,若有人再次提起先前此人于门楼下思考的“饿死好还是做强盗好”之命题,想必家仆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这男子对恶行的憎恶之心正熊熊燃烧着,恰似老妪那插在楼板缝隙中的松明。 当然,家仆并不清楚老妪为何要拔死人的头发,即,从常理推断,并不能知晓此事到底属善属恶。可照家仆看来,在这个雨夜、这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只这一桩,便足以归为“不可饶恕的恶行”。不消说,先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那事,已被他忘了个一干二净。 家仆双足运力,腾地从楼梯处蹿了上去。他手握素柄长刀,大步闯到老妪跟前。老妪自是大吃一惊。 一瞥见这家仆,老妪像离弦的箭般跳将起来。 “混账!哪里走!” 家仆如此骂道,堵住被死尸绊得踉踉跄跄的、企图仓皇逃命的老妪的去路。老妪撞向家仆,仍想奔逃。家仆不放过她,再次将她堵回。俩人在死尸中间默默推搡了一会儿。然而,胜败早有定数。最终,家仆扣住老妪手腕,硬是将她拗倒在地。那手腕恰似鸡爪,瘦得皮包骨一般。 “你在干什么?说!不说的话,给你一刀!” 家仆丢开老妪,猛地抽刀出鞘,将白生生的钢刃递到老妪眼前。然而,老妪未发一言,两手哆哆嗦嗦,肩膀耸动,呼吸困难,双目圆睁,眼珠几乎要掉出眼眶,哑了似的,硬是不开口。见此情形,家仆才意识到这老妪的生死完全由自己的意志所掌控。不觉间,这意志已将方才那股熊熊燃烧的憎恶之情冷却下来。剩下的,唯有圆满完成某件工作后那份安稳的沾沾自喜和心满意足。于是,家仆俯视着老妪,将语气稍稍放缓。 “我不是检非违使衙门里的衙役,路过这门,是个过路的,不会绑你去见官。只要告诉我,这个时间、你在这门上干什么,就放过你。” 一听这话,老妪瞪得斗大的双眼睁得更圆了,她死死盯住家仆的脸,眼眶泛红,目光如肉食鸟般锐利。接着,皱巴巴的、几乎要与鼻子混在一处的嘴唇像咀嚼什么东西似的,动了一动。细细的脖子上,尖尖的喉结在蠕动。这时,上气不接下气的、鸦叫似的声音从喉中传出,钻入家仆耳中。 “拔这头发、拔这头发,去做假发。” 没想到老妪的回答这么平庸,家仆失望了。同时,先前那股憎恶和冰冷的轻蔑之情一并涌上心头。这神色,对方大约也看得明白。老妪一手仍捏着从死尸头上拔下来的长发,用蛤蟆低声咕哝般的声音,支支吾吾地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说实在话,拔死人的头发,可能是缺德。可这里这帮死人,就算被我拔头发,也是活该。正被我拔头发的这个女人,她呀,以前还把蛇切成四段晒干,说是鱼干,卖到军营里去咧。要不是害瘟疫死了,说不定还要去卖呢。军营里的人都说这女人的鱼干味道鲜,做菜好,顿顿都离不了。我觉得这女人没干缺德事。不干就得饿死,没办法啊。所以,我觉得自己现在干的事也不缺德。一个道理嘛!我不干,也得饿死,没办法啊。这女人理解不得不干某些事的苦衷,想必也能宽恕我。” 老妪的话,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家仆收刀入鞘,左手按住刀柄,冷冷地听完这番话。不消说,听的过程中,他仍为右手按住的、脸颊上那颗红肿化脓的面疮而感到烦心。不过,这过程中,他生出一股勇气。一股先前于门楼下未曾生出的勇气;且这股勇气与刚刚蹿到楼上捉住老妪时那股勇气截然不同,完全奔向了相反的方向。彼时,对于“饿死好还是做强盗好”,家仆非但不再犹豫,甚至饿死与否都已放逐意识之外——此人内心几乎已想不起还有这选项。 “果真如此?” 老妪话音刚落,家仆便语带讥讽,跟了一句。接着,他上前一步,右手忽地离开那面疮,揪住老妪衣襟,咬牙切齿地说:“那么,我剥了你的衣服,你也不会怨我吧?不这么干,我也要饿死了!” 家仆飞也似的扯下老妪的和服,把抓住他脚腕的老妪狠狠踢倒在死尸堆上。不消五步,他便走到了楼梯口。家仆夹着剥下来的、桧树皮般的血褐色和服,转眼间便跑下陡梯,消失在夜色深处。 老妪如气绝一般躺着不动,少顷,自死尸堆里坐起,全身赤裸。她嘟嘟囔囔,发出呻吟声,借着还在燃烧的火光,向楼梯口爬去。短短的白发倒垂下来,脑袋伸出楼梯口,朝下方窥探。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 家仆的去向,无人知晓。 一个人有一点进步就应该受到表扬,而且要不厌其烦。正像一位名人所说的那样:“我就愿意表扬,不愿意发现谁有什么毛病。只要我喜欢的事,我就会全心全意地去做,我在表扬人方面显得极为慷慨大度。”也许你的财富不能与别人分享,但是如果你乐意而且懂得衷心地表扬他人,那么你的精神财富就馈赠给了每一个人。 赞赏是化解怨恨的良策 关键语: 没有人不被真心诚意的赞赏所触动——包括你自己以及曾经的“敌人”,真诚的赞扬能消除怨恨。其实,人人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你只需要说出来就是了。 真诚地赞扬别人,能帮助我们消除在日常接触中所产生的种种摩擦与不快。 有位年轻人在一个邻近的街区新开了一家药店,一位经验丰富而且久负声望的药店主帕克·巴洛对此感到非常气愤。他指责年轻的对手卖假药,且毫无配药方的经验。 后来,这个受到攻击的新来者准备为此事向法院起诉。 他去请教一个律师,这位律师劝告他说:“别把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了,你不妨试试表示善意的办法。” 第二天,当顾客又向年轻人述说帕克的攻击时,他说:“一定是在什么事上产生了误会。帕克是这个城里最好的药店主之一,他在任何时候都乐意给急诊病人配药。他这种对病人的关心给我们大家树立了榜样。我们这个地方正在发展之中,有足够的余地可供我们两家做生意。我是以巴洛医生的药店作为自己的榜样的。” 当帕克听到这些赞扬的话后,便急不可待地去见自己的年轻对手,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并向他介绍了自己开店的一些经验,最后还提了一些有益的劝告。 这样,真诚的赞扬消除了怨恨。 赞美需要量身定做 关键语: 虽然赞美的“创新”极为重要,但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根据对方的特长、文化背景、习俗等,来适时恰当地量身定做的赞美,创造“新”意,否则便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赞美的话虽然人人爱听,但“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的那些老话有时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如果在赞美的话中加上一些“新意”作为调料,那么,赞美之术就趋于完善了。而这样的赞美之辞,也最能打动人心。不过,赞美的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方的性格因素、文化背景、习俗等来决定“新”的方式。 人品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伦理、重道德的民族。所以人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一个非常崇高的东西。无论知识分子、从政、从商者都视名誉为生命。 因此,赞美一个人的品德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孔子对颜回说:“贤哉,回也!”毛泽东赋诗赞美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马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些赞美之辞都以人品为基点,并从中翻出新意来。 地域文化背景、习俗等在赞美他人时也很重要。在西方,上司对下属的赞美一般情况下可以是“谢谢”,“你干得很出色”等寥寥数语,而在中国可能是一顿饭或者敬一支香烟。就本国而言,如果你面对的是山东人或东北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大发一句:“好家伙,你真行!”不知情者看起来粗声大气,很不礼貌,但是被赞美者肯定会眉飞色舞地大声回敬一句:“兄弟,你也不赖!”如果你忸忸怩怩,故作文雅,反而会引得人家不高兴。 善用量身定做、有新意的赞美,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为和谐、稳固。 “好为人师”不如“以人为师” 关键语: 每个人都有排他性,“好为人师”是人际关系的障碍。与其“好为人师”,不如“以人为师”,让对方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你也就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好为人师”是许多人的特性。在社交场合,如果你能给他人一个“为人师表”的机会,虚心向对方请教,肯定能博得对方的好感。 日本的一位汽车商人就利用这种赞美的技巧,成功地把一辆二手汽车卖给了一位苏格兰人。 商人带着那位苏格兰人看过一辆又一辆车子,但苏格兰人一会儿说这不适合,一会儿说那不好用,价格又太高。 这位商人思索了很长时间,决定停止向那位苏格兰人推销,而让他主动购买。 几天之后,当有位顾客希望把自己的旧车子换一辆新车时,这位商人就有了新的办法。他知道,这辆旧车子对苏格兰人可能很有吸引力。于是,他打电话给苏格兰人,请他过来一下,特别申明是请他帮个忙,提供一点建议。 苏格兰人来了之后,汽车商说:“你是个很精明的买主,懂得车子的价值。现在请你看看这辆车子,试试它的性能,然后告诉我这辆车子应该出价多少才合算?” 苏格兰人的脸上泛起了笑容。终于有人来向他请教了,他的能力已受到赏识。他把车子开上大道,一直从城里开到郊区,然后开回来。 “如果我能以300元这个价钱把它买下,你是否愿意卖它?”这位苏格兰人问道。 300元,这正是商人的估价。这笔生意立刻成交了。 倾听也是赞美 关键语: 赞美有时可以是无声的,用心聆听他人的讲话,就是对他人最大的赞美。 美国的汽车推销大王乔治·吉拉德在一生的推销生涯中卖出了一万多辆汽车,其中有一年卖出汽车1425辆,这一记录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在他的工作过程中,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一天下午,一位先生来向他买车,吉拉德展开如簧之舌向他介绍,眼看那位先生就要下单了,结果却放弃了购买,走了出去。 到了深夜11点钟,吉拉德仍在沉思为何失败,不知道错在哪里。而平时这时候,正是他回味这一天的成功的时间。 吉拉德再也忍不住了,拿起电话打了过去,问那位先生为什么不买他的车。 “现在是晚上11点钟。”对方不耐烦地说。 “我知道,很抱歉。但是我要做个比今天更好的推销员,您愿意告诉我究竟哪儿错了吗?” “真的?” “绝对!” “好,你在听吗?” “非常专心!” “然而,今天下午你并不专心听。”那位先生告诉吉拉德,他本来下定决心买车,可是在签字前最后一分钟犹豫了。因为当他提到自己的儿子杰克要进密歇根大学,准备当医生,而且很有运动能力等时,吉拉德满不在乎,一点兴趣也没有。当时吉拉德一边准备收钱,一边听办公室门外另一位推销员讲笑话。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