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法律制度属于民事基本法律制度,是保障民事权益、维护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范。它承载着民事权益的保护和人的行为自由双重价值目标,由此决定了侵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保护被侵权人;二是减少侵权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对侵权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国侵权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拟对侵权法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分析,采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侵权行为的界定、归责原则、损害赔偿及法律适用等相关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论证,赋予其存在的经济合理性,并审视我国侵权法律制度,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立法不足进而提出完善的建议。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侵权法,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意义:
 第一,关于侵权行为的界定,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对界定侵权行为的三大要件,即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从而为侵权行为的界定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见解。
 第二,关于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笔者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别分析了三种归责原则是否能够为当事人提供有效预防的激励机制,确定出何种归责原则在何种预防条件下属于最优的选择。
 第三,关于侵权损害赔偿,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侵权法律制度设定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促使行为人采取最优的注意水平和最优的行为水平,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和社会效用最大化。笔者从经济学角度对影响损害赔偿的各种因素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四,关于侵权法律适用,笔者区分私人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侵权法律适用领域中,体现属地主义的侵权行为地法,体现属人主义的当事人共同住所地法和体现自治思想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分别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书围绕侵权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问题;二是侵权归责原则问题;三是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四是侵权法律适用问题。首先,使用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结合相关法经济学理论,对侵权行为的三个构成要件,即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其次,区分单方事故和双方事故,分别分析了无责任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和严格责任归责原则对行为人采取注意的程度和从事行为的水平所产生的不同激励作用,分析在这些归责原则的规制下,是否能够实现均衡?能否达到社会最优状态?对于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则是结合归责原则和损失形态,论证了不同形态损失应该确立的赔偿规则。对于侵权法律适用问题,则是区分私人视角和国家视角,对不同的侵权法律适用规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笔者针对我国侵权法律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又提出了完善建议。
 本书分为前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前言的内容包括选题的意义、论文的写作思路、结构安排、创新与不足五个部分。
 正文分为七章:
 第一章,侵权法经济学分析的文献综述。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从而明确本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侵权法分析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本章论述了侵权法分析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从法经济学的渊源和发展、基本理论、基本假设和基本方法四个方面,对与侵权法分析相关的法经济学知识进行了简要系统的分析,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经济学分析。本章从经济学的视角对侵权行为的三个构成要件,即损害、因果关系和过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第四章,归责原则VS预防激励。本章区分单方事故和双方事故,分别分析不同归责原则对行为人采取注意的程度和从事行为的水平所产生的不同激励作用。
 第五章,侵权损害赔偿经济学分析。本章结合归责原则和损失形态对损害赔偿金额的确定进行了论证。区分可替代损害和不可替代损害两种形态的损害,论述相关损害赔偿规则是否可以达到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和最优预防激励的效果。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又专门阐述了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存在的经济合理性。
 第六章,侵权法律适用的经济学分析。本章基于国际私法经济学分析的两个视角,首先,阐述了侵权法律适用的经济学原理,即实现事故成本最小化以及国内实体政策和规制利益的最大化。其次,论述了侵权行为地法和当事人共同住所地法两种不同的侵权法律适用规则存在的经济合理性。最后,从经济学视角论证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侵权法律冲突领域适用的合理理由。
 第七章,对我国侵权法律制度的评析和建议。本章旨在前文对侵权法进行系统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侵权实体规则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规定的侵权冲突规则进行经济学评析,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立法不足进而提出完善建议。
 本书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本书试图从经济学视角对侵权法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不仅对侵权实体法律规则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而且还对侵权法律适用的经济学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更具系统性;其二,本书在对侵权法领域中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损害赔偿和法律适用四个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侵权法律制度存在的立法不足,提出了完善建议。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因篇幅所限,笔者仅对侵权法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没有详细论述具体侵权行为类型。并且,因研究能力所限,笔者在本书最后一章为我国侵权法制建设所提出的立法建议,没有进行实证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书的说服力,笔者今后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第一章 侵权法经济学分析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侵权法经济学分析理论研究进程综述/ 
 第二节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一、损害/ 
 二、因果关系/ 
 三、过错/ 
 第三节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经济学分析综述/ 
 一、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经济学分析/ 
 二、严格责任归责原则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综述/ 
 一、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下最优可替代损害赔偿的
 经济学分析/ 
 二、严格责任归责原则下最优可替代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 
 第五节 侵权法律适用的经济学分析综述/ 
 一、巴克斯特与比较损害说/ 
 二、波斯纳与比较规制优势说/ 
 三、对侵权法律适用规则的实证分析/ 
 四、温考克—凯伊丝与政策和实用主义理论/ 
 五、奥哈拉—里波斯坦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侵权法分析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法经济学的发展轨迹/ 
 一、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二、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与侵权法分析相关的法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波斯纳定理(Posner Theorem)/ 
 二、帕累托最优标准(Pareto Optimality Criterion)/ 
 三、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
 (KaldorHicks Efficiency Criterion)/ 
 四、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 
 第三节 与侵权法分析相关的法经济学基本假设/ 
 一、经济人假设/ 
 二、效用最大化假设/ 
 三、稀缺性假设/ 
 第四节 与侵权法分析相关的法经济学基本方法/ 
 一、个人主义方法论/ 
 二、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 
 三、激励分析方法/ 
 四、均衡分析方法/ 
 五、博弈论方法/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损害——基于威慑效能分析/ 
 一、侵害人收益Vs受害人损失/ 
 二、事前安全规制Vs事后损害责任/ 
 第二节 因果关系/ 
 一、事实原因和近因/ 
 二、因果关系和最优注意水平/ 
 三、因果关系中的不确定性/ 
 四、不可预见性/ 
 第三节 过错/ 
 一、汉德公式——确定过错的标准/ 
 二、确定过错的相关因素/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归责原则Vs预防激励/ 
 第一节 注意水平/ 
 一、单方事故/ 
 二、双方事故/ 
 第二节 行为水平/ 
 一、单方事故/ 
 二、双方事故/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可替代损害之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 
 一、归责原则Vs损害赔偿/ 
 二、与确定损害赔偿相关的因素/ 
 第二节 不可替代损害之损害赔偿经济学分析/ 
 一、最优赔偿规则/ 
 二、有效威慑Vs风险分散/ 
 第三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存在的经济合理性/ 
 一、通过引导受害人积极追偿而达到最优威慑/ 
 二、校正损失计算错误所致的补偿不足/ 
 三、制止侵害人从事获得违法效用的侵权行为/ 
 四、鼓励市场交易/ 
 五、基于惩罚侵害人的目的/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侵权法律适用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分析模式:私人视角Vs国家视角/ 
 一、私人视角:实现事故成本最小化/ 
 二、国家视角:实现内国实体政策和规制利益的
 最大化/ 
 第二节 侵权行为地法(Lex Loci Delicti)Vs当事人
 共同住所地法(Law of Common Domicile of Parties)/ 
 一、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经济合理性/ 
 二、适用当事人共同住所地法的经济理由/ 
 第三节 当事人意思自治(Party Autonomy)/ 
 一、私人视角下事前选择方式和事后选择方式的
 对比分析/ 
 二、国家视角下事前选择方式和事后选择方式的
 对比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对我国侵权法律制度的评析和建议/ 
 第一节 我国侵权实体法规则之经济学评析/ 
 一、预防性侵权责任的立法评析和完善建议/ 
 二、补偿性侵权责任的立法评析和完善建议/ 
 第二节 我国侵权法律适用规则之经济学评析/ 
 一、效率视角下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二、规制视角下的属地法和属人法之争/ 
 第三节 小结/ 
 结 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外文类/ 
 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