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华好诗词: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名家注释点评本) ![]()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璀璨夺目,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永恒而无与伦比的两座艺术高峰,代表着传统文学的高成就。为此,我们特意邀请中国社科院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编撰了《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10卷)套书,本书是其中的一卷。 《中华好诗词:云中谁寄锦书来·宋代合集(名家注释点评本)》选编了活跃在宋代词坛上的名家如李清照、李煜、晏几道、秦观、范仲淹、欧阳修、姜夔、岳飞等的名篇。全书类选、注释、点评两宋时期130多为诗人词家的300余首诗词,是一个“宋代诗词三百首”的特别选本。共分为八个类别:两情相悦,肠断离愁,韵里风光,精忠报国,感慨人生,情怨深闺、酬唱揖别、风物歌吟,文末附有宋代精彩诗词名家名句选录和宋代主要诗人词家简介。 ★诗词的盛世群星闪耀宋代优秀词集 诗词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的诗歌文学形式。因为唐代偏重于诗的创作而宋代偏重于词的创作,所以就有了从体裁而言“唐诗宋词”的特定说法;因为唐代诗人也填词、宋代词家也写诗,所以又有了“唐宋诗词”的一般称谓。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只说明一个道理:“诗”与“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座无与伦比的文学艺术高峰。 “唐宋诗词”浩如烟海,即便是权威的《全唐诗》《全宋词》两书,也只是相对而言在收录数量上的多,但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有关唐宋诗词的选本,习惯上多以“唐诗”与“宋词”两种体裁分别进行选编。所以,“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丛书在策划之初,就有意回避了“体裁”而钟情于“题材”的角度进行分类选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评论家陈祖美先生的领衔主编之下,这套丛书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其原因不仅在于各位分卷编著者本身的积极努力和学术号召力,也在于这种选编方式为读者所带来的种种研究、阅读之便。 本卷“宋代合集”的书名,选自于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本词虽然语言冲淡,但是表现细腻,造境温雅,其情甚浓,是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经典作品。全词并无任何的刻意表达,纯粹是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心境独白。其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描写,自然、巧妙而真挚地宣泄出一种思念和无奈的情绪。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其实就是“云中无人寄书来”。这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既可理解为作者个人情感方面的思念,亦可理解为家国感情方面的无奈。而这种设问句式的运用,恰恰符合了两宋时代在“个人情感”与“家国感情”两个方面“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云中无人寄书来”的实际内涵。 当然,“词”在宋代的兴盛以及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包括“词”在题材方面突破“艳科”的藩篱而发展为“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并存的多种风格,也是宋词独立于中国古代文学长廊的主要因素。自度曲在南宋晚期的出现,也为宋代词坛增添了一个不小的艺术亮点。晚清著名文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其实,如若晏欧诸公有知,未必不会会心一笑也。彩袖殷勤捧玉盅:两情相悦的故事 词为“艳科”,是人们对其自身在最初产生与成长过程中的理性定位。在20世纪的一段特定时期内,这种“艳词”曾被视为“资产阶级思想情调”而受到了批判。但是这些“艳词”,不仅是词的基本传统和词的原始本色,而且也与现实生活中的饮食男女息息相关。如敦煌曲子词的主要作品和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是我国“艳词”的早期标本。之所以取名《花间集》,正是因其多属描写妇女的容貌之妖娆、衣饰之华美、情态之娇羞等内容,而且主要由花花公子写在花笺之上,由歌妓举纤纤玉指按红牙拍板进行配曲演唱。这些词不仅色彩艳丽、辞藻雕琢、带有浓郁的脂粉气,而且题材上比较狭窄、内容上比较空虚、意境上比较贫乏。如南唐后主李煜早期的《一斛珠》,虽然不在《花间集》中,但也是一首典型的“花间”之作:“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无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全词只是对于一种夫妻调情现象的白描。 词至北宋之初,尽管仍然延续了这种“花间”传统,但在思想内容上已经有了一些相对的发展。如张先的《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帘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却道花枝好。花若胜如奴,花还解语无?”夫妻之间的“两情相悦”,已经被表现得比较俏皮而典雅!再如欧阳修在他的《南歌子》中写道:“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虽然也是夫妻恩爱情景的描写,却能够写得如此通而不俗、俗中见雅——这与词的本色面貌相比,已经明显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到了晏几道,更将“艳词”写到一种非常典雅的程度。如: 彩袖殷勤捧玉盅,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这阕著名的《鹧鸪天》,上片写尽双方当年的欢娱之情和当时的场景之妙,造语精巧,情景温馨,令人有“如痴如醉”之感;下片尽写别后的相思之切和意外的相见之喜,感情真挚,激动异常,给人以“疑真疑幻”之思。又如:“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如果我们不去追寻小究为何人的话,词人所写这种感情也可谓出神入化、感人至深了。 秦观有一首非常著名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我国文学史上,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被反复描写、可咏叹不尽的神话题材。而秦观的这首词,格调高雅,语言流丽,情真意切,气韵贯通,既是他自己作品中的一件妙品,也是宋词中的一阕绝唱。在对牛郎和织女“爱”与“怨”的情感描述中,在上、下片里“逢也多情,别也多情”的特殊体验中,作者理智地开掘其辩证内涵,发前人所未发,不经意间将这个古老故事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正是从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普通神话中,重新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使“两情相悦”这一亘古不变的人之常情,提升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阶段。为谁醉倒为谁醒:肠断离愁的表达 “愁”是一种相当抽象的客观存在。它不仅没有形状、色彩、滋味、轻重之分,而且也没有年代、地区、远近、长短之别,许多时间都是些只能自己消解、无法与人言传的一种思想情感。“来时容易去时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石象之《咏愁》) 作为与人类喜、怒、哀、乐同样重要的情感之一,古往今来之“愁”是有着各种各样区别的:如离乡之愁,去国之愁,多情之愁,无事之愁;如闺中哀怨之愁,行旅伤怀之愁,有家难回之愁,理想未践之愁,以及少年强说之愁、老来无奈之愁,等等。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交通发达,通信便利,不管是天涯海角或异国他乡,一个电话、一声问候、几个小时的车程或飞机,就能将双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在古代,一个人出外经商、谋官、求职、访友,多少年音信不通甚至一别永诀都是很有可能的。在家、在外的人互相思念,年长日久往往因此梦寐以求而不得。南朝江淹就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离愁”就成了那个时代无法排解的普遍情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离愁”虽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个人情愫,却又切切实实、时时刻刻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诗人词家为之吟出过无数有关“离愁”的佳句名篇。在宋代,这种情感似乎尤其强烈。如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老父亲司马池,就在他的绝句《行色》中这样写道:“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是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司马池诗中所表现的“行色”,其实就是“离愁”。多么抽象、多么不可言状的一个问题,就这样被司马池有神无迹、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梅圣俞有云:“诗之工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有焉。 在生活实际中,由于时代的原因,离家外出者往往多为壮年男子,而青春女性大多只能在家独守空房。所以,同样的“离愁”却又有了“男性旅愁”与“女性闺愁”之分。 所谓“男性旅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子旅怀乡愁。“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我们从黄庭坚的这首绝句《题阳关图》中,可以很清楚地阅读到一种非常无奈的游子心态:唐人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在宋人心理上所留下的不仅是朋友之间的送别情谊,更是没有故人的孤独与异乡远游的荒凉。这正如曹组在《青玉案》中写的那样:“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漫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于是,“酒”便成为古代游子们借以消愁解忧的最佳媒介。如吕本中在《踏莎行》中所写:“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柳永更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都是些七尺男儿,但那无尽旅愁的漫长折磨,使宋代的诗人词家们在感情上也一样是相当脆弱和容易受伤的。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所写,是戍边将军心中浓重乡愁和无法凯旋之苦闷心情的生动反映。本词所满满充溢的悲凉情调和人生感慨,至今犹能给读者以深深感染。“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而真山民的这首《泊舟严滩》,也许能够给人一把解读“男性旅愁”的钥匙。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则更是一阕成功表现羁旅愁思并感人千古的绝唱:“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煞拍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本来在家乡是多么好啊,却不知为什么还要到处宦游、伤心?词人的宦海失意,在此已转化为更多读者前途坎坷之时一种普遍的情绪表达。而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写道:“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种尤为典雅的描写,其实更多的是词家在人造情景中的情绪发泄——从南朝的江淹到南宋的蒋捷,有关的“销魂”之“别”情,已几乎演绎到了一种艺术的极致之境。从某种意义来说,“揖别”与“离愁”好像一对孪生兄妹:不可避免的“揖别”导致了随之而来的“离愁”;而“离愁”的直接根源则无疑就是“揖别”。不过,在各种各样的“揖别”过程中,却又包含着种种不同的情感。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风物”历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歌吟”之作当然是代有佳章,而宋人的咏物佳什也可谓枚不胜数。尤其是有关四时风俗、风物的歌咏之作,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绝句基本上家喻户晓,寄寓了诗人对新年新气象、新感觉、新希望的无限向往。每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中国的老百姓便口诵这首绝句步入了新的一年。元日过后十五天,就是传统的元宵佳节。辛弃疾在他的《青玉案·元夕》中,正面表现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精彩场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而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则有一种绝妙的侧面描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可是读这首词,又不禁使人想起唐人崔护的绝句《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的体裁,两个不同的场景,在艺术家的笔下却被表现得如此相似,可见人类的基本情感是如此的相似、相通!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不仅是一年的肇始,而且也是美丽的代称、希望的象征,所以宋代表现春天的诗词作品也是车载斗量。如秦观的《春日》绝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首咏物小诗很富有人情味:在“含泪”之间加一“春”字,充分地表达了“芍药”的脉脉“有情”;而在“卧枝”之间加一“晓”字,则传达出蔷薇“无力”的娇柔之态——细腻入微地描写,一种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几缕画意诗情更随之涌上心间。而朱熹的《春日》,则是一首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绝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通晓流畅的语言、春意盎然的景象,而且是一个哲理寓于生动之中的春天形象。尤其“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更是具有无比巨大的艺术魅力。 杨柳历来是春天的象征,所以“咏柳”之作实际上也是“咏春”之作。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欧阳修《蝶恋花》),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王雱《眼儿媚》),如“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新柳》),如“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等。在我国古代,杨柳又是“别离”的象征。一般而言,在唐人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的绝句之后,宋人的咏柳之作并未超越这一意义。如王十朋的《咏柳》:“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如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如孙觌的《吴门道中》:“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如张炎在《朝中措》所写“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等,许多情景都有杨柳意象的出现,正说明了杨柳在诗人笔下艺术地位的重要。 在中国古代农村,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社日,宋代的诗人词家都曾给予充分的表现。“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晏殊的这首《破阵子》,通过“巧笑”“逢迎”“疑怪”“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等一连串喜庆动作的描写,使她们充分释放出女性特有但平时难得一见的欢乐气息。与其他反映妇女承受重重精神压抑和种种礼教约束的作品相比,本词更具有一种极为难得的精神解放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人杜牧非常著名的一首《清明》绝句。而宋人有关的清明佳作也很多,如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起拍就用两个“听”字制造出风雨交加的气氛,比杜牧笔下的清明尤为凄切。而“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两句,与杜牧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相比,“醉酒”情节的设置也具有某些境界上的相通之处。但是,由于煞拍“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的出现,则使本词从“悼自然之红”过渡到“伤伊人之春”。细腻的笔触,淡雅的语言,婉丽的情调,生动的描写,使本词成为一首至情至纯的经典之作。 由于本套丛书的特殊编选方式,宋代诗词已经将柳永、苏轼、陆游、辛弃疾独立分卷,因此本卷几乎容纳了除四位大家之外所有的名家名作。全书类选、注释、点评、录入两宋时期130多位诗人词家的300余首诗词,是一个“宋代诗词三百首”的特别选本。 按照整个“类编”丛书的统一体例,本卷编著者共将全书分为八个类别,每个类别皆以能够概括、统领主要内容的诗句或者词句为题。若将八个类别的标题连贯起来,无意之间恰好组成了一首集句七言诗。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体,却也艺术而完整地表达了全书的主要内容。诗曰: 彩袖殷勤捧玉盅,为谁醉倒为谁醒? 好山好水看不足,留取丹心照汗青。 流水落花春去也,断续寒砧断续风。 目尽青天怀今古,绿杨烟外晓寒轻。 本书《前言》,主要是在八个大类篇目注释、点评的基础上系统整理而成,因而仍按全书的类分线索进行撰写。由于“肠断离愁”和“情怨深闺”两部分在“女性闺愁”的内容上有所交叉,但二者内容大部分各具特点且篇目相对较多,所以在正文中仍按两个部分类编。又由于艺术作品在内容上的丰富性,所以说这种类分或许具有某种理解上的局限。好在读者诸君谁也不会因此而影响对于作品艺术性及思想性的各自品读的! 至本卷在对具体作品进行点评之时,编者偏重于对作品本身的艺术分析与文化理解,没有特别需要很少牵涉作者生平或作品背景。好在有关主要作家作品的学术研究文章及专著十分丰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阅读文本,同时也为编者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之便。在此,编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于书中从整体效果到具体篇目所存在的种种不足,皆乃编者学力局限及其他个人因素所致,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教正! 王国钦 2005年1月12日终稿于中州知时斋 陈祖美,山东青岛平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秦少游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唐宋诗词等古典文学研究。
前言 1
两情相悦·彩袖殷勤捧玉盅 梦游(三首选一) 徐铉 一斛珠(晓妆初过) 李煜 菩萨蛮(牡丹含露真珠颗) 张先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欧阳修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盅) 晏几道 菩萨蛮(秋千院落重帘暮 ) 晏几道 鹧鸪天(小令樽前见玉箫) 晏几道 鹊桥仙(纤云弄巧 ) 秦观 少年游·感旧 周邦彦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李清照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李清照 长相思(南高峰) 康与之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蒋捷 肠断离愁·为谁醉倒为谁醒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行色 司马池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踏莎行·相别 欧阳修 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 欧阳修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咏愁 石象之 题阳关图(二首选一) 黄庭坚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 黄庭坚 八六子(倚危亭) 秦观 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秦观 千秋岁(水边沙外) 秦观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秦观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王雱 菩萨蛮(轻鸥欲下春塘浴) 赵令畤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杜安世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李之仪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张耒 夜飞鹊·别情 周邦彦 忆旧游(记愁横浅黛) 周邦彦 青玉案(碧山锦树明秋霁) 曹组 南浦·旅怀 鲁逸仲 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 吕本中 踏莎行(雪似梅花) 吕本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李清照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卜算子(天生百种愁) 徐俯 州桥(七十二首选一) 范成大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二首选一) 杨万里 鹧鸪天·别情 聂胜琼 阿那曲 朱淑真 所思 冯去非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吴文英 虞美人·春愁 陈亮 春游 赵秉文 泊舟严滩 真山民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 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张炎 清平乐(采芳人杳) 张炎 客怀 何应龙 韵里风光·好山好水看不足 忆余杭(十首选三) 潘阆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鲁山山行 梅尧臣 丰乐亭游春(三首选一) 欧阳修 采桑子(十首选四) 欧阳修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葛溪驿 王安石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郭祥正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选一) 黄庭坚 望海楼 米芾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 初见嵩山 张耒 池洲翠微亭 岳飞 吴门道中二首 孙觌 藏春峡 杨时 江城子·黄州杏花村馆 谢逸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两情相悦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