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商贾传统(明清卷)》首先探讨了明清山东地区商业交通运输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国家政策等对齐鲁商贾传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明清山东商人群体的成长,包括其来源、职业素养、经营范围和业绩及山东商帮的形成和发展,接下来讨论了明清山东商人的经营策略、人际关系、社会公益活动和信仰,最后论述了明清山东地区商业思想的演变。
近些年来,各地都非常注重对地域商人群体及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明清以来名声显赫的徽商、晋商自不待言,甚至对闽商、粤商、浙商都有不少研究论著或文艺作品问世。传统地域商人群体及其文化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各地为了发掘他们所依托的地域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期能够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与徽商、晋商等地域商人群体所依托的地域文化相比,齐鲁商贾所依托的齐鲁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深远且广泛。言其深远,是指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就达到了极为发达的程度,出现了子贡、范蠡等早期齐鲁商贾的杰出代表,其影响直至于今天;言其广泛,是指齐鲁文化从秦汉以后由一种地域文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一,其影响不再仅仅限于齐鲁一隅,而是广及于中华大地,甚至全世界。成为“儒商”,即在商业活动中将儒家思想和商贾精神结合起来,以求实现“义以生利”,一直是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商人孜孜不倦的高层次追求。“儒商”一语就充分证明了诞生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既深远且广泛的影响。对于齐鲁商贾的研究和宣传,近年来虽有不小进展,对其依托的齐鲁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却关注不够。充分发掘齐鲁文化发展史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对于寻求山东经济强省建设的文化动力,提高齐鲁商贾群体的声誉和推动山东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齐鲁商贾传统”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就是我们为此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首先对“齐鲁商贾传统”做一解释。齐、鲁是先秦时期位于今山东地区的两个主要的诸侯国的名称,后世习惯以“齐鲁”来指代山东。我们这里使用“齐鲁”,不只是对地域或空间的界定,也指代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传统。商贾,中国素有“行商坐贾”之说,“商之为言商也。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贾之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待民来,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贾”②,可知其本意是指根据经营方式划分的不同类别的商人,后世往往用来指代整个商人群体。我们在这里既用以指代商人这个社会群体,也用以指代所有的商业贸易活动,由此后文的论述不仅仅包括专职商人及其活动,也涉及从事商贸活动的农民、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的手工业者,甚至还包括经营典当及高利贷者。
……
总序
第一章 明清时期齐鲁商贾传统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明清时期山东商业交通运输的进步及其影响
第二节 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繁荣
第三节 明清时期齐鲁商贾传统的制度环境
第二章 明清时期山东商人群体的成长与山东商帮的形成
第一节 明清山东商人构成的广泛性
第二节 明清时期山东商人的足迹与业绩
第三节 明清时期山东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明清时期山东商人的经营策略
第一节 “以朴为经,以勤为纬”
第二节 诚信不欺的交易原则
第三节 热情周到的待客风格
第四节 “候时转物,贱人贵出”
第五节 “为商之要,在于得人”
第六节 形式多样的广告宣传
第七节 “借着衙门中势力”
第四章 明清时期山东商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活动
第一节 明清山东商人对家庭和家族内部关系的处理
第二节 明清山东商人与其他商人的交往
第三节 明清山东商人的社会公益活动
第五章 明清时期山东商人的信仰世界
第一节 明清山东商人的神祗崇奉
第二节 明清山东商人的报应观念及其影响
第六章 明清时期山东的商业思想
第一节 明代后期山东地区商业思想的变化
第二节 明清山东治生之学中的商业观念
第三节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商业伦理思想
第四节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货币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明清时期山东商业交通
运输的进步及其影响
商业贸易实际上就是商品的流通,故其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关系甚密。交通运输便利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商品流通的规模、范围、速度和质量等,而且还会影响到某一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及其商业意识的进步与否。可以说,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商业意识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交通运输业较之前代有明显进步。从运输方式看,无论是运河航运,抑或海运和陆路运输都有进步;就内容而言,航线的疏通与开辟,陆路桥道的修缮和维护及运输业都有发展;就对山东各地的影响而言,鲁西和鲁北受运河航运影响极大,山东半岛受限于海运的发展,鲁中地区得益于陆路交通的进步。下文即从运河交通运输、海洋交通运输和陆路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运河交通运输的繁盛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全程1700多公里,其中流经山东的会通河与卫运河近600公里,大约占了运河全程的l乃。运河南自台儿庄流人山东境,依次流过峄县、滕县、邹县、鱼台、济宁、嘉祥、汶上、东平、东阿、寿张、阳谷、聊城、堂邑、博平、临清、夏津、武城、恩县、德州,至桑园镇进入直隶境内。作为当时最重§的水利交通动脉,运河上的交通运输极为繁忙,不仅有漕船s信来,更有大量商船运行其上,“舳舻峨峨千万余,扬幡北指如车驱”,“官船贾舶纷纷过”,“帆樯蔽日三千里”,“历历千艘北上天”。山东运河处于大运河中段,每年数百万石漕粮及数量更多的物资都由此经过。山东运河的畅通引起了沿岸城乡及辐射区域剧烈的社会变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沿运区域商业的兴盛及由此引发的“民竞刀锥”、“靡然向奢”等社会风气的变化。这种变迁的动力主要是交通条件改善与国家的漕运改革等外部因素,实际上就是运河交通的畅通。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决堤,河水在张秋冲毁运河堤防,致使运河河道阻塞。此后,由于战乱不断和黄河数次决口,处于内忧外患困境中的清政府根本无暇顾及运河之事,运河的通航能力逐渐丧失,漕运废弛,加上海运重新开通及胶济、津浦铁路等通车,使本来居于交通要冲地位的沿运城镇迅速衰落。如临清原来繁华的土城工商业区大大缩小,已缩小到中州一带,西部除人城孔道附近的市容尚可维持外,其他街市倒闭无余;砖城的街市也虚有其表,西门三二人家已不成其为街市,北门内白骨如莽,瓦砾苍凉。济宁和东昌也日渐衰落。由于运河被逐渐废弛,鲁西和鲁北沿运区域又成了偏僻闭塞的地区,迅速衰落下去。这从反面说明了交通运输对运河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