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化通论》为胶东地区文化通论性专著,对胶东地区的夷人文化、仙道文化、海洋文化、开埠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刘焕阳、陈爱强编写的《胶东文化通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绪论
第一章 胶东夷人文化
第一节 胶东夷人文化的历史形态
一、旧石器时代文化
二、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莱夷文化
第二节 胶东东夷文化的意蕴及特质
一、“海”岱文化的秘密
二、胶东夷人的原始习俗及信仰
第二章 胶东仙道文化
第一节 胶东半岛的方仙道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胶东神仙文化及其特色
二、胶东方仙道对秦汉帝王的影响
三、胶东方仙道的其他重大影响
第二节 胶东地区的多元文化与全真道的兴盛
一、胶东地区的多元文化与全真道的兴起
二、胶东文化与全真七子
三、金元时期全真道的影响和贡献
第三节 胶东仙道文化的传承与吸纳
一、胶东仙道文化与崂山道教
二、胶东仙道文化与八仙的传说
三、胶东仙道文化与胶东妈祖的兴盛
第三章 胶东海洋文化
第一节 胶东海洋信仰与海洋民俗
一、胶东的海神信仰与龙王崇拜
二、胶东的海洋民俗
第二节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一、春秋时期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二、汉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三、战事与海禁对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第三节 胶东海防文化
一、北宋时期的胶东海防与海防文化
二、明代胶东海防与海防文化
三、清代前期胶东的海防与海防文化
四、近代胶东的海防与海防文化
第四章 胶东开埠文化
第一节 胶东开埠与西风东渐
一、胶东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
二、西方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涌入
三、传教士及其文化活动
第二节 胶东开埠文化的近代新貌
一、近代工商业的繁荣
二、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
三、胶东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个案
第三节 胶东开埠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一、在外力推动下进行的文化转型
二、东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产物
三、胶东近代开埠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胶东红色文化
第一节 胶东红色革命史的文化意蕴
一、胶东红色文化的兴起
二、红色文化史上的中流砥柱
第二节 胶东红色教育的文化理念及其特质
一、胶东公学的文化精神
二、胶东抗大支校的文化特征
三、胶东现代红色教育的文化性质
第三节 胶东文协领导下的胶东红色文化活动
一、胶东文协的“文化军队”性质
二、胶东文协领导下的胶东红色文学
三、胶东文协与胶东现代京剧改革运动
四、新编历史京剧《闯王进京》的成功经验
第四节 胶东红色文化的精神特征
一、胶东现代红色文化的先进性
二、胶东现代红色文化的自觉性
三、胶东现代红色文化的彻底性
第六章 胶东多彩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胶东物质生活民俗
一、胶东生产民俗
二、胶东居住民俗
三、胶东饮食民俗
第二节 胶东社会生活民俗
一、胶东仪礼民俗
二、胶东岁时节 日民俗
第三节 胶东精神生活民俗
一、胶东口承语言民俗
二、胶东行为传承民俗
三、胶东民俗信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胶东文化通论》:
花边的织造技术最初传人烟台地区,是由美国长老会的赫士(Hayes)夫妇在1890年左右开始的。最初他们只教会了3个中国女孩子一些简单的样式。1894年,马茂兰夫人接管了花边工作。在她的积极准备下,从1896年开始,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建立起来,招生对象为贫寒人家的女孩,后来从收容所营救的身世凄惨、无家可归的女孩也来到花边学校学习。起初,即使是贫寒人家也很少送女儿到传教士开的花边学校,但经过马茂兰夫人多年的努力,加上人们看到编织花边的确可以给家庭带来实惠,送女孩入学的家庭开始增多。到1905年,花边学校的女生由原先的3人增加到80人。随着学生数目的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新建了校舍,1910年前后,已有、150名学生在不同的部门学习。学校的课程由上午、下午两部分组成,并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午的学习由诵读《圣经》和祈祷开始,点完名后,开始上课。女孩子们除了学习《圣经》和教义问答手册外,还学习算术、歌唱、地理、写字。中午12点,上午课程结束。午饭后,女孩们马上又投入到下午紧张繁忙的花边编织学习中,直到夜暮降临。学校每天都对女孩们的卫生、准时上课情况、日常出勤和学习进展进行记录。每年对学生进行《圣经》和教义问答的考试,成绩优异者获得奖励。花边学校所取得的成功令人羡慕,马茂兰夫人被邀请到烟台周围的几个村子去开设花边学校。1904年,在美国举办的圣路易斯博览会上,来自烟台花边学校的花边产品,荣获一枚金牌和两枚银牌。花边制造业也发展成为胶东一带农村的副业,马茂兰还将花边产品销往海外市场,为当地女性就业提供了机会。
特殊教育。在近代山东,特殊教育最早开始于登州的启喑教育。创办人是美国北长老会牧师、基督教神学博士查尔斯·罗杰斯·梅理士和他的继室夫人阿妮德·E·汤普森(Annette.E.Thopson)。梅理士夫妇于1887年在山东登州正式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教育和训练聋哑儿童的学校——登州启喑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