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法论丛(2016年第1期 总第2期)》收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我国及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法律问题以及经济贸易发展中的法律问题等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解决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问题,提出了的政策建议,引人思考。该书将陆续推出全球实务界和学术界精英为振兴和变革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文章,努力促进全球学术界和实务界精英广泛地开展经济和法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各国精英增进彼此之间沟通和理解、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
经过精心筹备,新一期《经济与法论丛》与读者见面了!《经济与法论丛》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促进经济学和法学的跨学科领域交叉研究,致力于推动实务界和学界精英的合作研究,以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本期“特稿”栏目刊载了3篇论文,涉及政府治理创新、腐败治理、重大热点案件分析等。
陈国富的论文指出,中国已经形成了特殊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这一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一方面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因此,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重构既需要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也需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结构性遗产。
陈健和胡家勇的论文指出,腐败是政府失灵的表现之一,并对经济运行产生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不利于经济增长,恶化收入分配状况。作者认为,腐败的治理需要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的政府管制,建立透明的法律框架;同时,还需要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质量和制度质量。
张庆麟和汪玉芳的论文对广受关注的“上海地王案”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被告并未侵犯原告的股东优先购买权;被告的缔约目的属于正常的商业目的,其所签署的股权转让合同不属于无效合同。作者建议,为减少实践纠纷,各方宜对股东优先购买权进行特别约定或在公司章程中进行具体说明。
“论文”栏目刊载了7篇论文,涉及利益集团治理、美国法、土地法、环境法、国际经济法等领域。
王兆斌的论文指出,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中国进行利益集团治理的历史性转折点。转型国家的最大挑战在于是否能产生高质量的政府活动。高质量的政府活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总是做它该做的事;二是政府拥有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的能力。对现行市场规则进行公平审查,提高公共政策过程的透明度,规范社团准人,构建有效政府是治理利益集团的根本途径。
赵鑫的论文对当代美国制定法的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作者根据美国法典、美国联邦法规和各州议会的公开资料,对联邦层面制定法、各州层面制定法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作者认为,当代美国成文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法律扩充能力相匹配。作者指出,美国成文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相比,更注重操作性,同时也有过多过繁的问题。
陈铭聪和刘梦蕾的论文对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中的公共利益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我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公共利益进行了初步界定,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作者指出,我国的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应当在实体层面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并在程序层面上对土地征收程序进行构建。
张海枫的论文从中美比较的角度,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油污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以美国深水地平线海上钻井平台泄漏事故和我国蓬莱19-3油田泄漏事故为例,分析了中美两国有关法律制度在责任方、归责原则、可赔偿的损害、索赔主体、赔偿限额、司法外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和差距。作者指出,我国应从理念的明晰、制度的系统化、规则的具体化、赔偿的可实现性等方面完善法律制度。
崔起凡的论文对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中证据的收集与提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指出,专家组的角色定位更接近于大陆法法官,可以积极主动地收集证据。作者认为,争端方在证据披露方面负有合作义务,同时,证据披露的范围和条件有相对严格的限制。作者通过“巴西飞机案”,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披露、专家证人的指定、法庭之友陈述的提交等问题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