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的发展理念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尤为重要。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特色的民族政治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政治认同;中国特色的民族经济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文化承认;中国特色的民族社会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价值目标。于此,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平等理论体系、运用实践和创新成果,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兰青松,男,傈僳族,博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傈僳学。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校厅级科研项目4项,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兼任“云南民族大学傈僳学研究中心”学术部副部长,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委员。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 理论预设与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创新
	五 相关概念辨析
	(一)民族
	(二)民族平等
	(三)民族和谐
	(四)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平等思想
	(一)平等的自然状态
	(二)不平等的历史境遇
	(三)理想的平等构想
	二 空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
	(一)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平等社会
	(二)私有制条件下的不平等起源
	(三)初级共产主义的平等理想
	三 北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思想
	四 小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与创立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列宁斯大林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基本内涵
	(二)基本属性
	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批判性
	(二)阶级性
	(三)革命性
	(四)时代性
	四 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一)毛泽东的民族平等思想
	(二)邓小平的民族平等思想
	(三)江泽民的民族平等思想
	(四)胡锦涛的民族平等思想
	(五)习近平的民族平等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国内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国际意义
	三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平等
	一 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一)民族身份
	(二)国家认同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地位平等
	(一)政治地位平等的宪法和法律保障
	(二)制度层面的政治地位平等
	(三)少数民族集体政治地位平等
	(四)少数民族个体政治地位平等
	三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权利性保障
	(一)党的领导
	(二)民族立法
	(三)民族自治
	(四)民主监督
	(五)民主参与
	(六)民族素质
	四 中国特色民族政治平等的实现方式
	(一)政治平等是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的先决条件
	(二)少数民族政治平等的实现方式
	五 中国特色民族政治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政治认同
	(一)民族政治体系的调整与完善
	(二)民族政治体系运作的公正与公平
	(三)民族成员政治实践的增强与拓展
	六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经济平等
	一 民族发展与共同富裕
	(一)民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
	(二)民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经济地位平等
	三 生产关系范畴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四 平等劳动和平等酬劳
	(一)平等劳动
	(二)平等酬劳
	五 中国特色民族经济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公平正义
	六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社会平等
	一 民族差异与利益诉求
	(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二)少数民族利益表达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社会地位平等
	三 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
	(一)机会平等
	(二)结果平等
	四 终极社会平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五 中国特色民族社会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价值目标
	(一)寓于民族之间的民主目标
	(二)寓于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目标
	(三)寓于民族之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
	六 小结
	
	第七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文化平等
	一 尊重文化差异基础上的文化地位平等
	(一)文化与文化差异
	(二)民族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源
	(三)民族文化差异与文化平等
	二 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文化普遍主义
	(二)文化相对主义
	(三)两种文化观的理论缺陷
	三 民族文化要素
	(一)文化要素的多元论说
	(二)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
	四 中国特色民族文化平等:寓于民族之间的文化承认
	(一)文化平等在民族心理上是民族自尊意识对承认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强烈诉求
	(二)文化平等在民族交往上是寓于民族之间的一种文化宽容与承认
	五 小结
	
	第八章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的实践思考
	一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和谐
	(一)中国特色民族和谐思想
	(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和谐相处: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的重要“实践场域”
	二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安定团结
	(一)融入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安定团结
	三 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一)和谐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四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研究》:
	  首先,无产阶级是消灭私有制的主要力量。“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对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关心的只有工人阶级。只有工人阶级能做到这一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就是克服了一切民族间和工业中的冲突,这些冲突在目前正是引起民族互相敌视的原因”。因此,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就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
	  其次,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有共同的利益,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奋斗。一个国家中的个别资产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和冲突,但资产阶级总是联合起来反对本国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国际化的条件下,各国的资产阶级之间也存在竞争和冲突,但是他们往往也会联合起来反对各国的无产阶级。所以,面对资产阶级的联合,面对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利益,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也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同盟来共同反对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同盟,把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后,无产阶级的胜利是民族解放的信号,民族的解放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前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波兰》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②无产阶级只有在坚持民族平等,联合民族斗争,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的基础上,同他们团结在一起,才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解放受压迫民族。也正是在解放受压迫民族的条件下,无产阶级达到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