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组织已经相当完善,在地方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是社会的基础,是国家政权的依赖,以此为前提,形成了基层社会的权力代表——地方社会力量,并与中央集权、皇权专制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对立,呈现出此消彼长之势。本著以晋东南区域为研究中心,首先介绍了里甲、保甲、里老、乡约、宗族、社等基层社会组织,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互动;其次,论述了基层社会组织在区域社会中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以学校为主体的社会教化、以慈善机构为主体的社会救济、以家庭为主体的尊老养老;再次,将民间信仰纳入社会控制的范畴,论述了在国家与地方社会力量的相互角力中,双方充分发挥民间信仰的功能,整合民间信仰的各种资源,强化了对地方社会的控制;最后探讨了地方社会力量在乡村规约、社会危机、地方公共事务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总之,明清时期的晋东南区域只是当时全国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区域内部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基层社会组织。他们通过各自的力量,不断强化着社会控制,保证了传统社会的稳固,成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内部结构、运作模式的重要线索。
		
	
  段建宏,1974年生,山西阳城人。200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社会史以及太行抗日根据地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多年来,关注山西区域社会,坚持开展田野调查,带领团队成员不断走向乡间村落,传拓碑刻,调查采访,查阅档案,收集到大量资料。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完成省级基地项目1项,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项,省社科联重点项目1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50余篇。
	绪论
	一 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意义
	二 基层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问题的提出
	三 晋东南区域概况
	
	第一章 明清晋东南基层社会组织
	第一节 里甲
	一 里甲
	二 保甲
	三 里老
	四 里甲、保甲、里老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宗族
	一 宗族建设的背景
	二 宗族组织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乡约
	一 社
	二 会
	三 乡约
	
	第二章 社会教化与社会救济
	第一节 书院、社学与义学
	一 书院、社学、义学的时空分布
	二 书院在实践中的运作
	三 社学、义学在实践中的运作
	第二节 社仓与义仓
	一 社仓、义仓设立的背景
	二 社仓、义仓的时空分布
	三 社仓、义仓的社会功能
	四 社仓、义仓在基层社会的削弱
	第三节 尊老养老
	一 明清时期的国家养老政策
	二 地方社会的养老措施
	三 民间的养老风气与实践
	
	第三章 民问信仰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混合信仰的典范:三教信仰
	一 国家力量的推动:三教融合
	二 民间社会的具体实践:三教信仰
	三 混合信仰的意义
	第二节 “刻划”与塑造:以二仙信仰为中心的分析
	一 二仙故事及其流传
	二 地方社会力量对二仙信仰的“刻划”及运用
	三 “刻划”的目的与作用
	第三节 地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阳城“商汤信仰”
	一 阳城“商汤信仰”概况
	二 地方社会力量与“商汤信仰”的传承
	三 地方社会力量影响下的“商汤信仰”
	
	第四章 基层社会权力的交织与互动
	第一节 特殊领域中的权力互动:乡村规约
	一 规约的主要内容
	二 规约的制定与执行
	三 权力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 特殊时段中的权力让渡:社会危机
	一 明清之际的晋东南社会
	二 士绅对不同政权的态度和表现
	三 士绅在赈灾中所发挥的作用
	四 士绅对地方社会的教化
	五 社会危机下的士绅与地方社会
	第三节 特殊群体在基层社会的参与:宗族
	一 宗族与地方公共事务
	二 宗族与民间信仰
	三 宗族中的女性
	结论
	一 基层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的效果与意义
	二 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