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后,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剂据局面。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后,励精图治,加强集权,南征北战,平定天下。他死后,其弟赵光义即位。赵光义即位后,继续完成其兄的统一大业。除了北方仍然留存的契丹所建辽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势力外,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由于兄弟二人都非常注重文治,从而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光耀千秋。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然而,有勇无谋的英雄最终会被历史淘汰。在乱世中,英雄不仅要像浑浊尘.世中的一股清流,更应该胸藏“谋占九鼎”的奇谋。因为自古以来,凡是能够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真龙天子”,无不是以“谋”成天下。
中国古代史,是一部辉煌史,其中涌现出诸多胸藏“谋占九鼎”奇谋的开国皇帝。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其中一个。赵匡胤从一个流浪少年蜕变为大宋开国皇帝,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他的成功是必然的。这其中离不开他的雄才大略、大智大勇、驭人之术、杰出谋略……
赵匡胤生于乱世,出身于武将世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才造就了他英武豪侠的性格。他曾经浪迹天涯、历经磨难,最终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周太祖郭威。赵匡胤跟随郭威出生入死,还曾参与拥立郭威称帝,而郭威的勇武和谋略,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赵匡胤,并对他以后顺利夺权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意义。郭威死后,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即位,赵匡胤又跟随其南征北战。在战场上,赵匡胤敢于展现自己,英勇善战,赢得了将士们以及周世宗的青睐。随着威望的提升,赵匡胤的野心也渐渐被激发出来了。然而,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懂得低调处世,暗结党羽,善于掩饰其锋芒。当他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后,便果断地抓住时机,通过一次兵不血刃的政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赵匡胤作为一个武将出身的皇帝,他深深明白:创业难,守业更难。为此,他恩威并施,慑服众臣;加强集权,崇文尊儒;南征北战,平定天下……而他本人又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赵匡胤所创建的大宋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堪称中国君主专制史上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就是这样一位帝王,却在完成统一事业的正在进行时突然暴卒,他离奇的死也给历史留下了神秘的一笔……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赵光义即位后,继续完成其兄的统一大业。宋太宗赵光义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第二年,他又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他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却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至此,北宋除北方仍然留存的契丹所建辽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势力外,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他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主要是由于他急功近利的个人性格所致。
宋朝比起其他朝代,社会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肓等也比较发达。但重文轻武的结果也导致宋朝军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战争多以败仗收场。但赵匡胤与赵光义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辩证地看待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开国奇谋。
本书将宋朝开国之初所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以及开国皇帝们的开国奇谋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史学家的评论及重要的文献论证。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生动有趣,将历史如电影般重现在读者面前。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希望你能从书中受益匪浅。
前言
第一章 生于乱世,英武豪侠
通常情况下,开国皇帝的出生,都会被后入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赵匡胤的出生也不例外。儿时的他,家境尚可,度过了一段安稳平静的臼子。在这期间,他厌文爱武,锻炼了他健康的体魄。少年时,时势又开始动乱起来,其家境渐渐衰落。这位少年的心,开始痛恨乱世,渴望和平。在这一时期,磨练出了他豪爽、讲义气的性格。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最终成就了他。
武将世家,真龙出世
乱世顽童,厌文爱武
搬迁汴州,英武豪侠
第二章 历经磨难,浪迹天涯
常言道:磨难是一笔财富。赵匡胤生在乱世,他目睹了太多的血腥场面,他渴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于是,虽然他上有高堂,又新娶娇妻,但这一切都没能动摇他拯民于水火之中的信念。为此,他背着家人,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闯出一片天地。他在流浪的几年中,尝尽了人世冷暖,吃尽了苦头。经商入指点,赵匡胤北上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郭威。
成亲背井,落魄江湖
阴霾重重,得遇高人
应征入伍,跟对英主
第三章 崭露头角,疆场逗威
生于乱世,儿时习武、少年流浪、青年入伍的赵匡胤,被乱世生活磨砺成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他不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不仅希望自己能够保家卫国,更希望自己能够造福天下。所以,在战场上,高平大战、滁州大战、征淮战役中,赵匡胤敢于展现自己,表现得非常英勇。在为后周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他在后周的实力和声望也逐渐累积起来。
高平大战,一战成名
滁州大捷,英勇善战
征淮战役,威望日隆
……
第四章 广结死党,羽翼渐丰
第五章 挟兵自重,借神造势
第六章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七章 恩威并施,慑服众臣
第八章 加强集杈,崇文尊儒
第九章 南征北战,平定天下
第十章 太宗继位,基本统一
住进东城新曹门里的寿昌坊巷内。后来,寿昌坊这条小巷因为走出了赵匡胤、赵光义两位皇帝,便改名为“双龙巷”。离开洛阳时,赵匡胤心中十分不舍。这个地方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童年记忆,这里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无一不让他留恋。据说,当时赵匡胤离开洛阳,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日若得了天下,一定要建都于此,让洛阳成为人人都向往的都城!”大宋开国,定开封为东都,同时定洛阳为西京,洛阳居于陪都的地位。
赵匡胤来到汴州时,整十二岁。他看到,这个新王朝毫无生气,目之所及,衰败残破。他从父亲那里得知,这个新王朝疆域已比前朝大大减少,仅有一百零九州。而且石敬瑭为了讨好契丹人,常常进贡财物。在赵匡胤一家初到汴州的那几年,天下很不太平,天灾人祸严重,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天福六年(941年)九月,黄河在滑州决口。一时间,百姓死伤无数。
第二年(942年)五月,又有五个州郡发生大水,十八个州郡遭旱、蝗灾害。大量饥民忍无可忍,在一向憎恨契丹的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带领下,举兵反抗朝廷。后来,起义被朝廷镇压。为了表示“忠心”,石敬瑭竟然把安重荣的首级抹上油漆,献给契丹。赵匡胤只是一个小娃娃,对于这些国事,他能懂得一点,但又能怎样呢!他只能勤学武艺,以备将来之需。
赵匡胤的性子还跟以前一样,好动贪玩。刚刚在汴州安顿下来,他就跑出去寻找可以一起舞刀弄枪的伙伴们。在寿昌坊巷子里,赵匡胤整天就是走马射箭、舞刀弄枪。慢慢地,“香孩儿”长成了小伙子,一张紫红色的四方大脸,魁梧的身材,颇有些英武之气。从小习武的赵匡胤,在新的环境里毫不谦虚地展示他的武功。他的武艺在这群新伙伴中遥遥领先,尤其是骑射功夫一流,得到小伙伴们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