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残疾人士类别化、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从知识、理念、方法等层面,通过案例分析、专家点评等形式,系统梳理了北京市助残志愿服务的好经验、好方法,归纳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色的助残志愿服务新模式,对于全面提升助残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前言
有人类就有残疾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而理解与接纳残疾人,是人类博爱、关怀、奉献、互助情怀的精神体现。我国古代就有对残疾人的特殊救济政策,比如西周时期实行减免赋税的“宽疾”政策,春秋时期采取养疾和量才政策,汉代实行“赐谷”政策,宋代实施安排居养政策,为残疾人创造了一个能够生存的环境。近代,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受西方文明的启示,人们开始关注残疾人的教育,如1874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在北京创建了“瞽叟通文馆”,为日后残疾人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础。现代,由于人道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想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残疾人的教育,更加关注残疾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在参与社会生活、劳动、就业等方面应该享有的权益,为残疾人回归社会、共享社会成果提供了社会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扶残和助残工作取得长足发展:1988年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使残疾人工作进入组织化发展的新阶段;1990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使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有了法律保障,残疾人工作进入法制化发展阶段。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国将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国助残日”,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沿袭至今。2008年北京残奥会,把我国扶残、助残的人文情怀和充满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推至极致,在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留下值得传颂的美好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残疾人事业和助残志愿服务工作。2015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以北京为代表的各地广泛推动助残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全国助残志愿服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助残志愿服务也面临不少挑战。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加强助残志愿服务,推进助残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已然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书是继《助残志愿服务手册》之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鼎力支持的又一力作。通过多年从事残疾人教育和服务工作的经验、体会和思考,特别是参与历次大型活动助残志愿服务的切身体会和对残疾人与残疾人事业的感悟,我们希望助残志愿者能从如何理解残疾和残疾人开始,从一个生命的角度去认识残疾人和理解残疾人。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残疾人后,再从服务的视角去思考残疾人的需求是什么,然后理解这些人的基本需求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助残志愿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志愿服务,如何根据助残志愿服务及其组织方式的特点,为残疾人提供满足需求的、高品质的助残服务,是需要每位志愿者一直不断地尽心实践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因此,本书提本书是继《助残志愿服务手册》之后,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鼎力支持的又一力作。通过多年从事残疾人教育和服务工作的经验、体会和思考,特别是参与历次大型活动助残志愿服务的切身体会和对残疾人与残疾人事业的感悟,我们希望助残志愿者能从如何理解残疾和残疾人开始,从一个生命的角度去认识残疾人和理解残疾人。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残疾人后,再从服务的视角去思考残疾人的需求是什么,然后理解这些人的基本需求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助残志愿服务不同于普通的志愿服务,如何根据助残志愿服务及其组织方式的特点,为残疾人提供满足需求的、高品质的助残服务,是需要每位志愿者一直不断地尽心实践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因此,本书提供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动助残志愿服务故事和案例,或许能够为助残志愿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之文献资料相对匮乏,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及广大志愿者批评指正。
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课题组
2017年4月
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成立于2011年4月9日,由全国志愿服务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志愿组成,是在省级民政部门登记的志愿者服务学术研究机构,主要承担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志愿者骨干培训等工作。
第一篇 爱心、理解与接纳/ 001
第一章 爱心是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前提/ 003
第一节 “美丽”的母爱——认识精神残疾/ 004
第二节 无需解释的父爱——认识智力残疾/ 010
第三节 传递爱心的“蓝丝带”——认识视力障碍/ 014
第四节 无声的爱——聋人导医/ 018
第五节 爱让肢体残疾人重生/ 022
第六节 爱成就了央视手语主播周晔的特教教师梦/ 028
第二章 理解是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基础/ 031
第一节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031
第二节 人为什么会残疾/ 034
第三节 残疾对人有什么影响/ 038
第四节 残疾人需要哪些特殊帮助/ 044
第三章 接纳是做好助残志愿服务的根本/ 056
第一节 人与人不同是社会常态/ 057
第二节 人人享有固有的生命权/ 062
第三节 盲人高考元年/ 065
第四节 拟建中国康复大学/ 070
第五节 杨佳,永不停歇的生命追求/ 073
第六节 无声世界舞动的“观音”/ 075
结 语/ 078
第二篇 志愿助残,我们同行/ 081
第四章 志愿助残,彼此尊重/ 086
第一节 平等才是最好的尊重/ 087
第二节 尊重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 090
第三节 志愿助残的一二三四/ 093
第四节 咱们都是正常人/ 098
第五章 志愿助残,要先走近残疾朋友/ 104
第一节 得体助盲,我们能做好吗/ 104
第二节 听、说有障碍 用心能消除/ 119
第三节 理解才能服务好/ 122
第四节 辅助智力残疾人/ 123
第五节 辅助肢残人 细微之处显尊重/ 128
第六节 你会推轮椅吗/ 142
第七节 感谢具有凝聚力/ 147
第三篇 残运会上志愿服务的回眸与思考/ 149
第 六 章 与梭罗华人、华侨助残志愿者的美丽邂逅/ 151
第 七 章 残运会决胜岂止在赛场/ 155
第 八 章 “我们同行”深入人心/ 162
第 九 章 挚爱满申城/ 167
第 十 章 用生命影响生命/ 173
第十一章 成长的摇篮 人生的课堂/ 185
第十二章 上善若水 情暖珠江/ 212
第十三章 万朵小浪花汇成钱塘潮 盈盈小青荷绽放西子湖/ 255
参考文献/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