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管理理论与实务/theory and practice ![]()
本书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编写的,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并及时吸纳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材以突出高校的教学为特色, 力求做到结构上合理, 层次上清晰, 理论上够用, 应用上强化, 针对性较强。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全球化、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包括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工作模式。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微观主体,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迫使企业管理者寻求新的竞争优势,适应新的竞争规则。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管理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管理者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以开放、绿色、创新等新的理念为引领,在激烈的竞争中,善于发现市场机会,善于发挥企业优势,善于寻求多方合作,实施灵活高效的管理。
鉴于此,高等院校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系统传授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习者密切关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不断充实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善于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以第1版和第2版教材为基础,经过精心设计、深度挖掘、通力合作,终于完成了第3版的编写工作。
本版教材致力于传承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体例设计新颖
为使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更加聚焦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命,既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本书在体例设计上力求融科学、合理、创新、实用为一体。不仅在每章前都附加了“身边的管理”,引导读者带着疑问和兴趣进入课程学习,而且在每章结束后,均给出“本章小结”,帮助学习者整理思路,把握学习重点。同时,还增加了“进一步的阅读材料”,列出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和专著清单,供对管理学科感兴趣的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另外,在每一篇结束后都给出一个与学习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管理综合性案例,帮助学习者运用所掌握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难题,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内容丰富充实
为使教材内容更加充实、全面,具有时代感,本书根据全球化的最新变化趋势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最新实践,在内容上进行了横向扩展和深度挖掘,力求在传承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展现管理前沿与创新。在内容上增加了“商业伦理”“管理的创新职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新的管理思想和理论。
3. 案例全面更新
为凸显管理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书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进行加工、整理和改编,在此基础上全面更新了前两版教材的案例,努力使所提供的综合性案例与每篇的内容相吻合。
本版教材由中央财经大学赵丽芬教授、刘小元副教授任主编,参编人员均为我校从事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全书最终由赵丽芬、刘小元总纂定稿。
本书共由六篇十八章构成,参编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赵丽芬教授:第一章;
刘书博讲师:第二章,第八章,第一篇案例;
葛建新教授:第三章;
张淑君教授:第四章,第十二章;
刘小元副教授:第五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李培馨副教授:第六章、第七章,第二篇案例;
郭骁副教授: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三篇案例;
于晓东讲师:第四篇案例;
陈金亮副教授: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五篇案例;
林嵩教授: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六篇案例。
在本书编写中,我们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借鉴和参考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对近年来出现的国内外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进行了认真梳理与提炼,力求构建一个体系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新颖的管理学教材框架,使本书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实践需要。在此,对所涉及的专家学者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还要对参与了相关资料收集与整理的硕士研究生孙怡梦、于姝婷和杨泽新同学,以及对教材修订提出过宝贵意见和建议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真诚的谢意。借此机会,也衷心感谢参与过本书前两版编写工作的王海妹、傅晓霞、苗月新、林光等老师。
本书适合用作管理类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材,也可用作其他学科、其他各类学生的参考用书。对于使用本书的教学时间安排,我们也根据自身经验给出了具体建议,可供使用者参考。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2017年5月于北京
赵丽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并兼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女教授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2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3
第二节管理的基本职能6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10
第四节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6
本章小结20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20
思考题21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的演进22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23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25
第三节西方古典管理理论27
第四节西方现代管理理论32
第五节管理理论前沿37
本章小结39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39
思考题40
第三章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41
第一节企业的性质与利益相关者42
第二节商业伦理49
第三节企业社会责任55
本章小结64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64
思考题65
第四章组织环境66
第一节组织与环境66
第二节组织环境特征与构成71
第三节组织环境分析77
本章小结83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84
思考题84
第一篇案例伊利集团:中国乳业领跑者85
第二篇计划
第五章决策92
第一节决策原理93
第二节决策过程99
第三节决策方法105
本章小结112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112
思考题112
第六章计划的特点与计划过程114
第一节计划的特点与作用115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117
第三节计划过程与计划的有效性120
第四节计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陷阱123
本章小结124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125
思考题125
第七章计划技术126
第一节情景计划127
第二节目标管理130
第三节网络计划技术136
第四节标杆管理142
本章小结144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144
思考题145
第八章战略管理146
第一节战略管理与企业战略147
第二节战略管理过程149
第三节企业战略152
第四节战略管理前沿156
本章小结158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159
思考题159
第二篇案例格力电器:多元化战略何去何从?160
第三篇组织
第九章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166
第一节组织的内涵与分类167
第二节组织结构170
第三节组织设计180
本章小结185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186
思考题186
第十章组织员工配备187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187
第二节员工招聘192
第三节员工培训197
第四节员工考核与职业生涯发展200
本章小结205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206
思考题206
第十一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207
第一节组织文化208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基本规律215
第三节组织变革的程序219
第四节组织变革的管理220
本章小结224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225
思考题225
第三篇案例X公司的组织结构226
第四篇领导
第十二章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230
第一节领导与领导权力230
第二节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233
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245
第四节领导力与领导艺术248
本章小结252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253
思考题253
第十三章激励254
第一节激励原理255
第二节激励理论260
第三节激励方法271
本章小结275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275
思考题275
第十四章沟通与冲突管理276
第一节沟通原理277
第二节沟通管理282
第三节冲突管理286
本章小结296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297
思考题297
第四篇案例董明珠格力股东大会发飙,原来竟为股权激励?298
第五篇控制
第十五章控制与控制过程304
第一节控制及其分类305
第二节控制过程313
第三节控制的角色320
本章小结323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323
思考题324
第十六章控制方法325
第一节管理控制方法326
第二节运营控制方法339
本章小结353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353
思考题353
第五篇案例海尔集团“自主经营体”驱动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创新354
第六篇管 理 创 新
第十七章管理的创新职能364
第一节创新的概念与特征365
第二节创新理论371
第三节支持创新的管理要素375
本章小结379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379
思考题379
第十八章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380
第一节技术创新380
第二节支持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386
第三节几类特殊的创新活动390
本章小结397
进一步阅读的材料398
思考题398
第六篇案例摩拜单车一天刷爆上海滩,但你知道把它做成生意有多难吗?399
参考文献403
身边的管理:
9月的一天,秋高气爽,怀揣大学梦的新生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报到。轻松欢快的乐曲、热情洋溢的笑脸、绚烂多彩的迎新海报,让同学们感到新奇、兴奋,同时心里也是暖暖的。然而,报到一定不是交上录取通知书就了事那么简单,是不是要四处奔波办理各种手续呢?这么大的校园……一想到这里,初来乍到的同学们心里难免有些小紧张,而报到现场不允许家长进入的规定,更让那些早已习惯了日常事务由家长“全权代理”的同学们心生不安。“我还没来得及往卡里打款缴纳学费怎么办?”“我住在哪个宿舍楼,到哪里领取钥匙?”“我爸妈来送我了,他们特别想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学校、学院以及我所在的专业情况,去问谁呢?”如此等等。不过,令同学们欣慰的是,他们很快就在最显眼处看到了“新生报到指南”;按照指示标牌的指引,顺利找到财务处补办了缴费手续;当他们来到自己学院的报到处时,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不但热情接待、细心指导,将宿舍钥匙一一发到同学们的手中,还不辞辛苦地帮助他们提着行李送到宿舍;家长会上,学院院长既全面、清晰地介绍了校情、学院工作以及专业发展情况,也对新生明确提出了要尽快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等希望和要求。新生们的大学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刚入学的同学们可能不会想到,为确保几千名新生报到的井然有序,学校在几个月前就对迎新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各学院和学生处、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求其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复杂的报到流程在短时间内就顺利完成,也许会让新生们在无形中就体会到有效的管理对确保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早在人类刚刚开始从事有组织的活动时,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就已经产生了。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发展,管理活动日益广泛、不断深化,与之相适应,一系列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逐渐形成,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日臻完善。本章将以分析人类的管理活动为切入点,系统阐述管理的概念与特性、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以及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MZ(2]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MZ)]
一、 人类的管理活动
追根溯源,人类最初的管理活动源自人们的集体行动,即有组织的活动。在原始社会,出于延续生命和保证生命安全的动机,人类自觉地组成群体,共同采集野果,共同抵御野兽侵袭。到了农耕经济初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共同劳动能够产生效率,于是,抱着共同目标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组织的雏形。在群体活动中,为了确保共同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不同个体的行动进行协调,因此指挥就必不可少,管理就不可或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完成由各种生产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劳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提琴独奏演员可以独展所长,一个乐队就需要有乐队指挥。”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67.在这里,指挥乐队的人其实就是管理者,而他对乐队进行的指挥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可见,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罗马等早在几千年前就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并且建立了庞大严密的组织,完成了许多今天来看仍是十分巨大的建筑工程。中国的长城、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都可证明:在两千年前人类已能组织、指挥、协调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劳动,历时许多年去完成经过周密计划的宏大工程,其管理才能不能不令人折服”。周三多,陈传明,贾良定.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4.
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其本身又不同于人类的其他活动。社会越发展,人类的社会性越强,个体的人对他人和对群体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强。一方面,为了达到个体行动无法实现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抱着不同目的的人们汇聚在一起,组成了组织并共同行动;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组织中,每一位成员几乎都试图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管理者的努力去统一和协调组织成员的意志与行动,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成为必要。可以说,人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共同行动,决定了管理活动的客观必然性,换言之,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行动,是管理活动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 管理的概念
人类的管理活动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但对管理活动展开系统研究则始于工业革命以后。一直以来,诸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管理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界定了多种管理概念。在管理研究的初期,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将管理定义为“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法国古典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山鼻祖亨利·法约尔(H. Fayol)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其后,美国管理学家、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将管理界定为“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任务”;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雷恩(Danniel A. Wren)进一步提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地实现目标的活动,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使用人们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综上所述,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合理分配、有效整合组织内外相关资源的动态创造性活动。对该定义的理解,应着重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1.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是为了达到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建立和存在的,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指出:管理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优势与知识;管理是帮助组织产生成效的特殊工具、特殊功能、特殊手段;管理存在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取得成效,它的出发点应该是预期的成效,它的责任是协调组织的资源取得这些成效。它是帮助组织在组织外部取得成效的工具。(美)德鲁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935.在这里,成效指的是组织绩效,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其所利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全面衡量,它通常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效率即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一般用“高或低”来评价。当资源给定时,则产出越多,效率越高;当产出既定时,则投入越少,效率越高。效率体现了资源的利用情况,管理要讲求效率,就是要追求“正确地做事”。效果即组织活动要达成正确的活动目标,一般用“好或差”来评价。效果好,就是保证了“做正确的事”;效果差,就是没能保证“做正确的事”。效果体现了活动的目标与结果,管理要讲求效果,就是要追求“做正确的事”。可见,效率和效果是两个既有差异又密切相关的概念。我们在评价组织的管理活动是否有效时,不仅要考察组织活动的效率如何,还必须考察组织是否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取得了好的效果,效率高同时效果也好,才能说明有效实现了组织目标。
2. 管理活动是具体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
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具体体现为执行管理的四项职能,包括经营环境的分析、战略的制定、组织内外资源的配置与整合等。管理的四项职能活动相互关联、连续进行,使管理体现为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3.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现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为核心,合理分配、有效整合组织内外的相关资源。然而,在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任何组织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多变的环境日益成为影响组织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内外协调成为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他们既要通过激励、沟通、指导、解决冲突等,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各种资源,使之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也要协调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促进组织与环境的和谐,包括与政府进行有效沟通以争取得到相关政策支持,与供应商密切合作以确保组织所需资源的供应源源不断,与行业协会建立经常性联系以及时获取行业发展指导,与客户保持顺畅沟通以明确不断改进的方向,等等。这表明:“只要是能影响组织的绩效和成效的,就是管理的中心和任务,无论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无论是组织能控制的,还是完全不能控制的。”(美)德鲁克. 21世纪的管理挑战[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35.有效的协调,是组织走向成功、获得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4.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的范围和领域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可以是政府机关、宗教组织。传统上人们常常把管理范围限定于企业,但管理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后发现,管理其实是所有组织所特有的独具特色的工具,从而打破了管理只限于企业的假设。从管理本身的职能和作用来考察,它拥有广阔的作用空间和领域。无论是一个世界、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一家医院,都需要管理。正因如此才有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不同范围、不同领域的管理具有不同的特色,即使单独考察企业管理,各个企业也都各有其不同的管理秘诀,体现为不同的管理风格。本书以微观企业管理为主。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