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9卷,入编古今中外科学家、技术家8400余人。按学科分类九大类,涵盖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工、自然哲学及其他等领域,其中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收录至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收录1300余人。本书还精心原创手绘了2500余幅中外科学家头像插图。书末附有附录和中英文索引。
本收集了8400多位科学家资料,是对世界科学家的历史、人文、科学思想、学术贡献的一次系统而简明的总结。从时间、学科、地域等多角度和视野,反映世界科学家的贡献和成就,对后人从事科学研究起到启迪与借鉴作用。有利于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通过精炼的文字、图像等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的发展史,激发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通过本书可以让国人更多地知道我国科学家在历史中的地位,对世界所作的贡献,以及可以比较与他国科学家在研究、思维等方面的不同特质
科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与人文和艺术共同构成人类精神文明“真、善、美”的三大支柱。近代以来,“弘扬科学,反对迷信”的理念一直是指引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一面大旗,但斗争永未有穷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正在神州大地一浪高于一浪,逐步蔚然成风。
科学精神是科学灵魂之所在。有人说,它就是科学的“哲人石”。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胸徽背后镌刻着的一行箴言,可以看作是对此一个言简意赅的回答:
“不崇拜权威,不人云亦云。”
科学精神是求实的精神。一位伟人说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科学不是神话、演义、戏说和胡说,崇尚实证、实事求是,乃为科学的首要特征,由此要求现象的可观察性、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假说的可检验性。科学家很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八岁男孩,往往“科言无忌”乃至“石破天惊”,常被讥为“恶毒的舌头”。经长期观测,他敢于说月亮上没有琼楼和玉兔,只有死寂的地貌和险峻的环形山;经反复考证,他也敢于说,历代中国皇帝每年在天坛祈天之前所喝的“瑶池玉露”,原来是园中那棵千年古树上无数蚜虫在朝露中分泌出来的甜尿。一切扮神弄鬼、弄虚作假、文过饰非的言行,统统都为科学所不齿。
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有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科学要超越感觉和常识、教条和传统,十分小心不致在错觉和假象面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从而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真相即内在的本质和规律。19世纪美国思想家、诗人爱默生(R.W.Emerson)说:“上帝为每一个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历史上不乏追求真理而“不识事务”之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杞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多少年来,他被世人视为庸人自忧的总代表,压根儿白痴一个,连大诗圣李白都要嘲笑他“杞国无事忧天倾”。其实,他可是个旷世奇才。质疑是求真的前提和开始,而大质疑者往往需要大勇气。多少年来,当普天下人一直不敢超越古老的宇宙模型“盖天说”之“雷池”一步时,正是他第一个敢于首先从逻辑上怀疑这种“完美”理论并非天衣无缝:如果照盖天说所言,“天是个有裂缝的固态水晶盖子”,那不是会塌下来把人压成肉饼了吗?杞人忧天不打紧,让天下人笑掉大牙的同时,也惊动了一些天文学家,经过一番认真的观测考证,结果竟然是:“天者,气也”,于是才有更新的宇宙理论一一“宣夜说”。
科学精神是求新的精神。科学的想像力,绝不逊色于神话和艺术。创造性、新颖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和真谛,它体现了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天才?”他回答说,当绝大多数发明家决定开会讨论发明规则以约定“什么是不能干”的时候,有人没有接到与会通知,还是傻乎乎地去干了大家认为“不能干”的事,而且干成功了,这就是天才。华夏文化历来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也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识事务者为俊杰”的平庸思潮。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风气。
李啸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史与科技哲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知识经济研究所所长、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科技史学会理事、上海反邪教协会理事等。
序一
序二
前言
凡例
数学卷
物理学卷
化学与化工卷
天文学卷
地学卷
生物学与农学卷
医学卷
工程技术学卷
自然哲学及其他卷
附录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01~2016)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2016)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1901~2016)
索引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