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作者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为代表;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非常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作者论述在传统社会因素毁灭、工业时代巨变的基础上,“群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第一卷
群体的心理
1.群体的普遍特征
在心理学意义上群体的组成情形群体并不是个体的汇聚群体心理的特点群体中个性的消失,以及对其个体原来思想感情的改变群体经常由无意识因素支配,脊髓活动的优劣和理性思维活动的终止,情绪突然变化和理性的缺失相比于个体的感情,群体情绪的突然变化可能会更好,也可能更差群体既有胡作非为又有勇敢无畏的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群体”这个词指的是聚合在一起的很多个个体。他们的性别、职业和民族可以都不考虑,当然他们为什么汇集到一起,我们也可以不考虑。不过,心理学认为,“群体”这个词意义已经完全不同,在一个特别并且必须特别条件下,聚集在一起的这些人必然会显现出某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的特点完全没有关系。对于一个汇集在一起的群体来说,个人的思想感情,全都会向着共同的方向发展,群体的心理因此而形成,个体的特点则会泯灭其中。群体心理是短时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它也有其自身必然存在的明显特点。当个体汇集成群体以后,就会到达某种状态,我们只能暂将它称之为有组织的群体,因为现在还不能准确地命名它。或者,也可以更加确切地说,它在心理状态上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存在方式是特别的,它受到群体精神的统一主宰。
当人们偶然地聚集在一起,很明显,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形成了一群人,就认为他们是个有组织的群体。一个公共场所可能会同时容纳1000个人,可这些人只是碰巧来到这个地方,并没有确切统一的目标,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也算不上是群体。只有当群体具备一定的特性,或者说是有充足的前提条件时,它的特点才会暴露出来。
丧失自觉性、思维和情感,并都转到一个新的方向上去,这是一个人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所表现出来的第一个重要特点。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的一群人并不一定就是群体,比如在很多时候,国家大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强烈情感,从心理意义上而言,很多个独立的个体就会显示出的群体的特性。此时,在一个突发事件的影响下,他们可能很快就汇集在一起,并因此具有了群体行为的特点。有的时候,一个心理群体可能就是一起站着的五六个人。但虽然聚集了上千个人,但是他们的聚集只是偶发性的,这样的群体并不是心理群体现象的研究对象。另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在特殊的情况下,整个民族就是一个真正的群体,但其实,很难将这个民族所有的个体全都汇聚在一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群体在形成以后已经暂时具备了基本特征,但这些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除了这些特点以外,群体还有其他附加的特点,因为组成群体的个体面临不同的情况,群体的精神和内容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很容易对心理群体进行归类。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就会发现,一个混合性群体——不同成分的成员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同一性群体——组成群体的成员的成分基本相同,比如身份、派别或者阶级等——相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这些共同特点之外,这两类群体同时还具有一些各自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两类群体做出区分。
我们一定要先研究不同类型群体的共同特点,然后才能够分别对他们进行研究。假如这项工作是由自然科学家完成的,那么,他们基本上会对全体成员的共同特点做出分析,然后再分别研究他们各自的具体特点。我们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也要使用他们这样的方法。
组成群体的方式和种族会有所差异,此外,刺激群体主要因素的强度和性质区别也非常大,因此我们很难非常精准地表述群体的心理。但是,个体心理学也一定会遇到这些困难。只有在小说作品中才可能出现一个人性格终生不变的事。假如环境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人的性格也可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所有的精神结构都可能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特点,在我的其他著述中,我说过,环境的激变,会导致这些性质显现出来。这就能够说明,为什么原本最谦虚的公民到了法国国民公会中,会成为最蛮横的人。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都是很好的官员,或者是温润的公证人。不过他们平时的性格在经历了大的波动以后便回来了。所以,他们又会变成守法,而又平和的好公民。在拿破仑的统治之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是最驯服的臣民。
我们不可能全面的研究组织程度不同的各个群体,所以我们研究的群体,是那些已经完全具备组织性特点的。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一个群体是可能发生变化的,还能观察到它们在将来会变化或者是发展成什么样。只有在组织性非常成熟的情况下,原本的特点才会在新的特点上留下印记。另外,集体的所有思想和情感,都会向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聚拢。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前面说到的心理学规律才可能起到作用,也就是群体的精神一致性会产生影响。
群体心理特点可能与单独的个人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特点完全不同,当然也可能是一样的。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只可能出现在群体中,个体是无法具备,且只有成为一个群体时才能被发现。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先特别关注它们,对于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一定要重点解释。
以下几点是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点:不管全体成员的职业、生活方式、智力、性格是否相同,不管个体是怎么样的人,在组成一个群体后,他们都会得到某种集体心理,他们的行为思想和感情,与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时的行为思想和感情完全不同。个体不可能表现出那种行为,因为他不可能具有某些情感或者是想法,除非他们组成了一个群体。群体只是暂时的,心理学认为,当不同成分的人组合在一起组成群体时,就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就像组成生命体的细胞与单个细胞的特点完全不同一样,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个体也不同。
在博学的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著作中,人们找到了一些观点,发现个体与个体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特点完全不一致。群体不是组成因素的简单相加,其特性也不是所有个人的平均值。群体中间发生的是化学反应,好比酸和碱会产生新的物质一样,群体与组成他的个人也完全不同。
想要证明群体中的个人已经不是原本那个独立的个体,其实很容易,不过找到其中的原因却不那么容易。
我们一定要先关注无意识心理活动。在理性思考和生活中,无意识心理活动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这是现代心理学已经承认的客观事实,要注意到这一点才能找到其中的原因。相比于无意识的因素,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意识的因素,只产生了很小的作用。最具洞察力的观察者,最细致的分析者,也只能找到一些支配人行为的无意识动机。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造成了有意识的行为活动,而遗传因素则能影响到无意识深层心理活动。深层心理活动,由多个世代遗传的各种共同特点组成,它包含着某个种族的先天特点。
很多人类的行为都是我们不能做出解释的,我们只能对一部分做出解释。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些神秘的未知因素隐藏在后面。深层心理动机影响到我们大部分日常生活的行为,但我们却不能够观测到。
无意识因素组成了一个种族的先天特点,种族的个体之间基本上非常相似,但是他们的有意识因素造成了他们个体之间的不同,而个体不同的遗传条件决定了这些有意识的因素。当然产生一定影响的,也包括教育因素。智力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但是情感和本能没什么太大差别。在处理宗教、爱恨、道德、政治等情感领域的问题时,最杰出的人不一定表现得比一些普通人好。在性格方面,一个杰出的数学家与一个鞋匠之间的区别可能非常小,甚至根本没有区别;但在智力上,前者要比后者强出很多。
种族中的大多数人都同时具备最基本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始终是有无意识因素决定的。我认为一个群体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基本性格特点。群体中个体的智慧,由于群体心理的因素而弱化;当然,个体本身的特点也因此而变弱。无意识力量起到支配作用,同一性因素覆盖了混合性因素。
群体不能完成高智力的工作,因为群体整体上的品行会低于群体中的个体。杰出的人组成了一个议会,他们能够对普通大众的长远利益做出决定,只有他们能从事这项工作。假如一个群体是由各个行业中的专家组成的,那么他们并不一定比一些笨人更聪明。在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时,他们运用的只是最为普通的知识,实际上每个人都具备这些知识。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时,并不会因为汇聚在一起而使天分和才能变得突出,反而会更加蠢笨。如果“全世界”被视为一个群体,那么一般人会认为,相比于伏尔泰,全世界的智慧更加高明。不过,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全世界的人都没有伏尔泰更加高明,这才是事实真相。
如果聚集起群体中的个体最基本的品质,那么结果必然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而是平庸。我们要努力研究的问题,正是这些特性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那些单独的个体不具有,而群体具有的特点,有很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如果只观察数量,当一个个体处于单独状态中的时候,他一定会限制某种要释放出来的欲望;但是,当处于一个群体中的时候,他可能会感受到这种本能的欲望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自己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抗。在群体中时,他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想法:群体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因为它的归属不确定,所以他心中的责任感会因此而消散。
第二,在决定群体特点的同时,感染现象还决定着群体基本的接受对象。作为一种现象,感染是否存在是很容易确定的,但我们却不容易把它解释清楚。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认为它的作用和催眠很相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研究。在群体中,任何一种行为和情感都会感染别人,因为这种感染作用,个体甚至时刻准备着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其实人的本性是保护自我利益,而牺牲自我的特性与这一本性是不能兼容的。个体基本上不会做这种事,除非他是为了组成和融入集体当中。
第三,与个体单独表现出来的特点相比,决定群体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与之完全不一致。我要说的是,上面提到的感染产生的后果,就是群体容易接受暗示。
对于这个现象,心理学最近的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在今天大多数人都已经承认下面提到的内容:面对不同的诱惑,个人可能会陷入一种完全抛弃自我的状态中,这个时候,他会有意识地听从暗示者的话,表现出与平时习惯和性格完全不同的行为举止。如果你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就会发现,长时间融入群体以后,个体就会进入到一种类似于被催眠后的特殊状态中,个体是迷糊的。这可能是由一些我们根本不知道的原因导致的,但也可能是因为群体有一定的催眠作用。个体已经被催眠了,在群体中他的大脑活动麻木了,他变成了一个奴隶,完全没有意识,催眠师可以任意的控制他的脊椎神经。他有意识的自我人格消失了,催眠师控制着他所有的思维和感情,他丧失了判断力,不具备主观意志了。
基本处于同样状态的,还有心理群体中的个体,他们已经不能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了。他们身上的一部分能力被摧毁和破坏,这就好像被催眠了一样。同时,他们身上的另外一部分力量也有可能被强化,变得更强大。这个时候他们会难以抑制心中的某种冲动,再加上一些暗示的指导,他们就会坚决地行动起来。因为相互影响使这种力量强大很多,暗示会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产生作用。所以,相比于催眠,群体中的这种冲动更加难以控制。处在群体中,很少有人能强大到保持个性,抵抗暗示带来的冲动,或者说他很难做出反转行为。在出现不同的暗示时,他们只能顺应时势,和群体保持行动方向一致,这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有的时候出现一个能够让众人清醒的形象,或者是说一句顺应众人的话,就有可能将群体最血腥的暴力行为终止。
在无意识全面统治时期,人的意识消失。因为暗示或相互感染的作用,情感和思想都向着一个方向发展,使得暗示带来的指令立刻得到实施。这些都是处于群体中的个体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我们一定多加注意。这个时候,个体已经成了一个傀儡,他不再是他自己,他的意志也不能够操控他自己。
极端来讲,只是凭着他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成员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断定,他从文明的台阶上退步了很多。一个单独的个体,他可能是有教养的;但如果处于某个群体中,他的行为就会受到生命本能的操控,成为一个粗野的人,变得狂躁且暴戾,他的行为已经不能由自己控制了。他会表现出一些英雄主义,且充满激情,这似乎是原始人才具有的。和原始人更加类似的是,各种想象和言语可能会让他心动,他会欣然接受这些,甘之如饴。然而,这些想象和言语,对处于孤立状态中的他来说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群体中时,他做出的某些行为都是不受控制的,这和他平时的习惯正好相反,而且明显与他的权利相矛盾。就好像风可以把沙子吹倒任何地方,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被操控的。
所以,可能每个陪审员都不会投赞成票,但陪审团却最终宣布罪名成立;可能每个议员都不赞同颁布某些法律,但议会却能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都司空见惯。如果分别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的各个委员,他们都是明理而又温和的公民,当他们组成一个群体的时候,却能够提出最暴力的提议,而且没有任何保留意见,哪怕是无辜的人也被他们杀死。另外,他们会纵容内部之间的自相残杀,完全弃自己的利益于不顾,轻易地让自己置身于威胁当中。
群体中的个体和他本人在行动上有本质的区别。其实在他还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其思想感情就已经产生了变化。一个吝啬鬼,可能变得非常慷慨,一个怀疑论者可能成为信徒,懦夫可能成为勇士,老实巴交的人成为暴力分子,这些所谓的变化都是颠覆性的。在那个值得我们记住的夜晚——那是1789年8月4日,法国的贵族们竟然激情蓬勃地投票支持取消自己的特权,假如他们单独考虑这件事,估计没有一个人会支持。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研究中得出这个结论:在情感以及由情感产生的行为上,个体可能表现得比群体好,也可能比群体差;在智力上,群体总是低于单独的个体。有一点非常重要,这和当时的环境气氛有关,也就是群体接受了什么性质的暗示。如果只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群体进行研究,那么我们并不容易抓住这些性质。群体,经常具备犯罪的属性,但也经常具有英雄的属性。群体是一种信仰或教义,为了最终的胜利,可以义薄云天,舍身成仁杀身取义;面对生死存亡,可以激发无限热情,扛下重任;可以激发出难以想象的士气,比如在十字军时代的人们,自己根本没有装备和粮草,却敢于向异教徒征讨基督教的墓地,又比如,1793年,那些挺身而出保卫家国的人们。这是都是独立的个人做不到的。
我们自然得承认,英雄主义的行为包括无意识的因素,而且历史正是这种英雄主义书写的。假如民众没有激情,总是非常冷漠的样子,那么就不可能做出令人震惊的行为,他们的事迹也不可能载于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