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民国文学大师许地山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经典名篇《落花生》在内的散文作品共32篇以及15片著名小说作品。
		
	
  ◆许地山创作的艺术特色是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他侧重于表现自己的理智,因此好作冷静而富于哲理的议论,并力图用有头有尾的、离奇曲折的故事来证明它,他显然深受印度神话与佛教文学的熏陶。
  ◆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与众不同的浪漫主义,使许地山成为五四新文化中独特的作家之一。正是这种鲜明的创作个性,使他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抹煞的一席地位。
  许地山(1893~1941)
  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他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学者,我国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散 文
	002 再 会
	004 愚妇人
	006 桥 边
	008 蛇
	009 海
	010 补破衣的老妇人
	012 生
	013 别 话
	016 鬼 赞
	018 笑
	020 愿
	022 蜜蜂和农人
	024 暗 途
	026 债
	029 花香雾气中的梦
	031 我 想
	033 三 迁
	035 落花生
	037 头 发
	039 面 具
	040 难解决的问题
	042 爱的痛苦
	044 山 响
	045 荼 
	047 处女的恐怖
	050 美的牢狱
	052 信仰的哀伤
	054 春底林野
	056 梨 花
	057 乡曲的狂言
	060 疲倦的母亲
	062 暾将出兮东方
	
	小 说
	066 危巢坠简
	069 街头巷尾之伦理
	073 春 桃
	091 无忧花
	100 黄昏后
	111 无法投递之邮件
	115 三博士
	123 人非人
	136 命命鸟
	151 缀网劳蛛
	168 在费总理的客厅里
	177 女儿心
	208 商人妇
	222 归 途
	231 铁鱼的鳃
	
 
  文摘一
  落花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吧。”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的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的茅亭举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原刊1922年8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
  文摘二
  头发
  这村里的大道今天忽然点缀了许多好看的树叶,一直达到村外的麻栗林边。村里的人,男男女女都穿得很整齐,像举行什么大节期一样,但六月间没有重要的节期,婚礼也用不着这么张罗,到底是为甚事?
  那边的男子们都唱着他们的歌,女子也都和着。我只静静地站在一边看。
  一队兵押着一个壮年的比丘从大道那头进前。村里的人见他来了,歌唱得更大声。妇人们都把头发披下来,争着跪在道旁,把头发铺在道中;从远一望,直像整匹的黑练摊在那里。那位比丘从容地从众女人的头发上走过;后面的男子们都嚷着:“可赞美的孔雀旗呀!”
  他们这一嚷就把我提醒了。这不是倡自治底孟法师入狱的日子吗?我心里这样猜,赶到他离村里的大道远了,才转过篱笆的西边。刚一拐弯,便遇着一个少女摩着自己的头发,很懊恼地站在那里。我问她说:“小姑娘,你站在此地,为你们的大师伤心么?”
  “固然。但是我还咒诅我的头发为什么偏生短了,不能摊在地上,教大师脚下的尘土留下些少在上头。你说今日村里的众女子,哪一个不比我荣幸呢?”
  “这有什么荣幸?若你有心恭敬你的国土和你的大师就够了。”
  “咦!静藏在心里的恭敬是不够的。”
  “那么,等他出狱的时候,你的头发就够长了。”
  女孩子听了,非常喜欢,至于跳起来说:“得先生这一祝福,我的头发在那时定能比别人长些。多谢了!”
  她跳着从篱笆对面的流连子园去了。我从西边一直走,到那麻栗林边;那里的土很湿。大师的脚印和兵土的鞋印在上头印得很分明。
  (原刊1922年8月《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