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 积淀历史 继往开来
 ——癸巳新年贺词
 无论怎样向世界开放,也无论怎样与国际接轨,中国人所认同的新年还就
 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刚刚过去不久的公历2013 年元旦,除了电视媒体仍在那
 里营造着新年的氛围,现实中的中国百姓对它的淡然就像压根儿就没有这么个
 日子一样。前些年还被喜欢赶时髦的年轻人热捧的平安夜圣诞节,也在渐渐淡
 去,只有我们的Chinese New Year , 永远保持着无法遏制的热度。“冻掉下巴”
 的腊八,热乎乎的腊八粥一喝,澎湃的过年热潮便滚滚涌动,到了除夕那天的
 下午,即使在北京这样的特大都市,平日里日复一日的车水马龙,让人怨声载
 道的喧嚣,也会突然神奇般地消失,走在大街上,就如同置身于一座空城。这
 时候,仿佛乾坤大挪移,室外沉寂室内闹,在每一座住宅楼亮着灯光的窗户内
 都欢声笑语,热气腾腾。每一个家庭都在分别享受着一年中最温馨、最快乐的
 一个夜晚。
 到底是什么样的魔力,能让十多亿的中国人,会在同一个时段几乎都愿意
 去做同一件事情?
 这就是传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起来的习惯势力。
 126 年前,一个名叫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的波兰籍犹太人医生为
 了消除国际交往中的语言障碍,创制了一种被誉为“国际普通话”的语言——
 世界语(Esperanto)。他希望人类借助这种语言,加深相互理解,建立平等、
 博爱的大家庭。因为是人工语言,所以它是所有语言中最容易学习掌握的一种
 人际交流工具。但柴门霍夫博士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今天,不要说世界语
 成为通用语,就连这一语种的存在,都很少有人知道。而英语,尽管对于很多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学会的难度要比世界语大得多,但它就是凭着在历史积
 淀中形成的强势,始终成为国际交往通用语的首选。
 历史的积淀,凭个人的意志,即使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意志,也难以改变。
 61 团博客“创业人家”,是我们知青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中,
 大家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梳理着我们曾经的历史,以及这段历史的延续。久
 而久之,这样的梳理就会积淀起一种文化,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自豪,
 同时也是留给我们的孩子,留给后世的一份无价的遗产。
 历史的积淀未必都是必然。“历史是个人的历史”,当个人陷入利益争端
 而丧失理性时或趋炎附势,或随波逐流,使历史的进程偏离航向;而个人又是
 “历史的个人”,从根本上讲,只有整体的共赢,才能让每一个人真正获利,
 于是,总要有一种反映真理本质的价值来调整和校正偏离的航向。我们的“创
 业人家”应该是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各种观点通过等价交换,得以充分地沟
 通、理解与辩证,历史积淀便最终趋于理性。
 历史的积淀未必都是正面。习惯往往滋生惰性,或故步自封,或墨守成规,
 经验越多则包袱越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在即谈积
 淀历史,就是想借一点“新”气,时时警醒我们自己:到达终点前的整个过程,
 只是无数个起点的不断延续。老眼昏花,也不能放弃学习。梳理历史,不仅仅
 是怀旧,更重要的还须探新。生命将渐渐老去,思想却仍要保持年轻的活力。
 祝福我们的“创业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更茁壮地成长。
 祝福咱家的每一位兄弟姐妹,来日方长……
 创业农场知青志愿者委员会
 于壬辰岁末
 执笔 孙国平代序二 用青春沉淀的情怀
 ——纪念创业农场成立45 周年
 今年的6 月18 日,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建制45 周年的纪念日。我们的
 创业农场,连同它的前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1 团,成立也有45 年了,
 但具体的日期恐怕还有待商定。是以官方的决议为准,还是就把进驻火烧孟的
 那一天定为创业农场的诞辰,应尽早有个定论。
 45 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当初经历的磨难,城市到农村的巨大落差,
 稚嫩娇弱的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许多的光阴是度日如年般煎熬过来的。而往事
 一旦进入我们的记忆,我们从历史的亲历者变成了回望者。蓦然回首,45 个
 春秋的绵绵岁月,竟然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回忆如同一张细目的滤网,能够留
 下的都是生命历程中的珍品。汉语中有不少从古梵文吸收过来的表达稍纵即逝
 的时间概念,诸如“刹那”“瞬(间)”“须臾”等等,据文献记载,弹指相
 当于二十瞬,一瞬为0.36 秒,一弹指则为7.2 秒,“天上方一日,地上已千年”,
 回忆究竟是什么?回忆是徜徉在天宫的俯瞰,回忆就是被浓缩的历史的精华!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61 团”,是和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紧密
 相连的。61 团意味着什么? 61 团就是北大荒。人们通常把黑龙江泛称为“北
 大荒”,但对于大部分知青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北大荒”只是一个历史的概
 念,他应该是属于1958 年十万转业官兵的。而我们61 团是个例外,61 团就
 是我们这些在老职工带领下的知青,从最初的睡油罐、喝泡子水,在荒丘野地
 上开始创建的。中国版图的东北角那个叫“建三江”的地方,应该是知青奋斗
 史的一座丰碑,它完全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产物。正是由于广大城市知青的
 投入,三江平原上大片沼泽变成良田,与这个地区的几个老农场形成规模,才有了一个新的农业经济发展区域——建三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从61 团,
 从一个叫“火烧孟”的原始树林里起步的。61 团的知青,代表着继五八年转
 业官兵后的第二代拓荒者。我们的国家,疆域辽阔,却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
 积在世界190 多个国家中要排到126 位以后,常年徘徊在警戒线的边缘。当年
 我们做出了造福于千秋万代的巨大贡献,我们有理由为我们自己喝彩!
 在人类平均几十年的个体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至少邂逅一次重大
 的历史事件,邂逅并能参与其中就不是人人都有的运气了;而邂逅、参与又能
 成为主流力量的就更为难得。“年少都有凌云志, 平凡一生也英雄”,何况
 我们的一生并不平凡!我们没有成为大部分看客与同盟中的一员,而是用自己
 的血汗写就了中国当代史册中极为厚重的一个篇章。
 其实,创造历史的所谓英雄主义情结只是一种煽情的传说,渺小的生命个
 体往往只能被历史的潮流所裹挟,我们不能选择历史,只能面对。能选择的只
 有我们面对时的态度:进,抑或退;投入,抑或逃避……战争造就战斗英雄,
 地震造就抗灾英雄,有了小偷便有了反扒能手,有操作失误导致的车祸,才能
 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在人类的社会舞台上,永远都是先有机遇,才会有各种
 各样的角色。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情结的话,那就是人作为具备理性意识的灵长
 类动物,还有一点点必须坚守的尊严。这也是在物竞天择中人类与其他动物的
 根本区别。20 世纪六十年代中叶的中国社会,让我们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的主角,这段历史不可谓不波澜壮阔,不可谓不荡人心魄,但我们依然是一群
 寻常的普通人。在横无际涯的时间长河中,我们都是弹指一挥间的匆匆过客。
 上山下乡是我们生命成熟的起点,由此开启了我们这一代人独特而传奇的
 人生。就我们个人而言,投身上山下乡只是表象,真正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代
 青年学子的成长道路发生了背离常理的断裂,从而改变了整个人生的走向。数
 以千万计的知青的命运,实际折射的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有一种看法认为知青是无法复制的一代,这实在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命题,客观上根本不
 存在,因为除知青之外同样没有可以复制的任何一代青年。历史不可能出现两
 种相同的机遇,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两种相同的角色。
 即使没有我们如今走过的经历,一如既往地走在升学成长的道路上,也不
 可能人人都上大学,在城市里的集体失学,却让我们在广阔天地全员获取了“高
 尔基‘我的大学’”的学历。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那句似乎已经被用滥了的源
 于西方宗教文化的励志格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我们可以对关上的门不计较,却不能一点都不在意。因为我们无法假设、更无
 法证实被关闭的那扇门的外面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当然也无法比较门外和窗外
 风景的优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话可以这么说,身处逆
 境时也应该有这样的乐观态度,但以史为鉴,我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健康、
 平稳地发展。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当年的挥斥方遒还历历在目,人却已两
 鬓斑白。走下喧嚣的舞台,褪尽铅华之后,终于回归生活的本真;超然于世俗
 的欲望、焦虑之外,真正享受到世外桃源般的恬静与闲适。当怀旧与缅想已成
 为习惯,伴着我们慢慢变老,却欣喜地发现在我们身上没有丝毫的暮气。1978
 年,随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几乎所有的知青纷纷从北大荒撤离,归心似箭,
 留在记忆中的上山下乡,更多的是惨淡和黯然。重返家乡的喜悦以及重新面临
 的生存压力会暂时冲淡心中的积郁,偶尔念及也有不堪回首的痛楚。多少年以
 后,时间慢慢涤清我们头脑中的芜杂,当我们的心真正沉下时,才感到和那个
 被我们称作“第二故乡”的北大荒有着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缘。我们可以用旁观
 者的平静审视自己亲历的艰辛,没有了当局者的困惑,抛开个体的荣辱得失,
 体验到赫德说过的那种“最高贵的痛苦”,其中的韵味反而能使我们感受到一
 种无言的幸福。有人说怀旧如同乡愁,是一种移情别恋。余光中先生在他的经典诗篇中描述过中华民族共有的乡愁:恋人之间的、亲人之间的、同胞之间的,
 那么在我们这群特殊一代人对同一片故土的眷恋,又该是怎样的另一种乡愁?
 那个让我们放不下牵挂的地方叫“创业农场”,寄托着我们心中永远挥之
 不去的一段难忘情怀,姑且就称之为“创业情怀”吧。
 创业农场知青志愿者委员会
 2013 年6 月于北京
 执笔 孙国平
 
 
目录
 代序一
 积淀历史 继往开来… ………………………………………… 1
 代序二
 用青春沉淀的情怀……………………………………………… 3
 我们走过了一段青春创业的历程,但“创业”也是一个
 刻骨铭心的地名 ……………………………………………… 1
 扑救荒火的家书录 … 王全新 …………………………………… 2
 在61 团3 连的日子里 … 韩福轩 ……………………………… 4
 连队忆往 … 佟慧捷 …………………………………………… 12
 北大荒的第一餐 … 张渊生 …………………………………… 17
 北大荒味道 … 蔡宝温 ………………………………………… 21
 场部有了照相馆 … 周汶川 …………………………………… 26
 创建银行 … 王 强 …………………………………………… 31
 创业,人生的起始点 … 李雨农 ……………………………… 34
 当年热血沸腾时 … 甄迎利 …………………………………… 42
 第一次 … 龚礼明 ……………………………………………… 46
 二十四知青挺进原始森林 … 陆桂屏 …………………………… 51
 风雪夜归人 … 白长江 ………………………………………… 60
 感谢北大荒 … 解兰茹 ………………………………………… 65嘿,鸡倌 … 战玉霞 ………………………………………… 69
 回忆四连的两次房屋倒塌 … 廉 洁 ………………………… 73
 魂归黑土地 … 傅玉玲 ………………………………………… 76
 祸不单行 … 李家琪 ………………………………………… 84
 记忆里的寒冷 … 张志强 …………………………………… 87
 口琴·狗熊·野兔 … 于和平 ………………………………… 90
 难忘北大荒的房、北大荒的床 … 所福生 …………………… 93
 青春难忘 岁月当歌 … 鲁和平 ………………………………… 95
 青春在北大荒闪光 … 刘永来 ………………………………… 101
 情系黑土地,汗洒建三江 … 齐振德 ………………………… 110
 “三英战吕布”… 王少寅 付本立口述 崔福忠执笔 ……………… 115
 森林中的巾帼战士 … 姜淑珍 ………………………………… 119
 忘不了的北大荒,忘不掉的黑土情 …笪秀云………………… 122
 我们女拖拉机手 … 董立敏 …………………………………… 127
 想起北大荒 … 苏明信 ………………………………………… 131
 坚守不住的诺言 … 赵宝元 …………………………………… 135
 一张狍子皮的故事 … 吴桂森 ………………………………… 138
 只身擒飞雁 … 马成春 ………………………………………… 142
 那里不是故乡,是黑色的故土;
 不是乡愁,却似乡愁 ………………………………………… 146远逝的记忆 … 车忠禄 ……………………………………… 147
 重返北大荒 … 王国栋 ……………………………………… 149
 爱与家的纠结 … 郭淑兰 …………………………………… 153
 北大荒的故事 … 王洪源 ……………………………………… 160
 创业农场真的换新天了 … 于存举 …………………………… 163
 春天祭 … 殷 枫 …………………………………………… 168
 在创业农场(原61 团)知青北京大聚会上的发言
 … 创业农场知青志愿者委员会 ………………………………… 171
 狗的故事 … 王树本 ………………………………………… 174
 我珍藏的61 团的四件“文物” … 贺 放 …………………… 176
 怀念战友曹学勇 … 武仲魁 ………………………………… 179
 荒姐与情书 … 林东升 ……………………………………… 183
 纪念我的妹妹——张藜 … 吴光和 …………………………… 186
 建设与破坏 … 顾广宙 ………………………………………… 189
 酒心巧克力 … 赵志远 ……………………………………… 193
 峰回路转 … 顾迪淳 ………………………………………… 197
 拉柴火 … 顾广宙 …………………………………………… 200
 “阑尾”小手术,出了医疗事故 … 张志强 ………………… 203
 立正 老兵向您敬礼 … 马成春 ……………………………… 205
 落日 … 所福生 ……………………………………………… 209难忘的兵团情 … 赵振岗 ……………………………………… 216
 难忘的情怀 感恩的心 … 金 勇 ……………………………… 219
 浓浓的牵挂 … 吴裕光 ………………………………………… 224
 亲历恢复高考 … 杨仁蓉 …………………………………… 229
 情缘 … 孙云华 ……………………………………………… 235
 如此篮球赛 … 赵志远 ………………………………………… 241
 三江忠魂 … 李 伟 …………………………………………… 243
 狮子林桥断想 … 周汶川 ……………………………………… 251
 四十余载创业情 … 于存举 …………………………………… 257
 探亲历险记 … 王杏英 ………………………………………… 262
 我的班长卢隆盛 … 汪东辉 …………………………………… 264
 我的北大荒姻缘 … 杜毓芬 …………………………………… 273
 我的返城之路 … 王笑微 ……………………………………… 278
 我们的老连长葛存礼 … 王树本 ……………………………… 282
 我在兵团的婚后生活 … 肖淑芬 ……………………………… 287
 小红 … 韩树茂 ………………………………………………… 292
 选择 … 于 光 ………………………………………………… 294
 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 杨仁蓉 ………………………………… 301
 一对青花大瓷瓶引发的小故事 … 丁海嘉 …………………… 304
 永远的宣传股 … 孙国平 ……………………………………… 313
 珍贵的文物 … 赵春华 ………………………………………… 319
 编后语 …………………………………………………………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