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8卷·村庄类第7卷·华南区域第7卷)
 
		
	
		
					 定  价:29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徐勇,邓大才 著
 - 出版时间:2017/11/1
 
						- ISBN:9787520112741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68 
  - 页码:652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收录了广东省粤北下镇村、浙江省浙西新叶村及广东省粤北新岭村三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华南宗族村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徐勇,男,1955年7月15日生,湖北省宜昌市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4至2012年5月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2016年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
邓大才,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汉寿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方面。
总 序【徐 勇】
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 勇】
以房兴族:官商并举之族的分化与整合——粤北下镇村调查
第一章 陈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陈氏的由来和迁徙
    一 系出舜帝,以国为姓
    二 聚星义门,世系远播
    三 因乱远避,入赣进粤
  第二节 下镇陈氏宗族的繁衍
    一 因水而兴:“沿江而下,落居开基”
    二 因人而盛:“五年成聚,十年成族”
  第三节 下镇村建制沿革
  第四节 下镇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与降雨
    二 地理地貌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与耕作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祖宗建筑:“陈氏宗祠”
    二 人居建筑
    三 神灵建筑
  第三节 下镇村自然实态
    一 自然观的变化
    二 交通概况
    三 民居与村庄布局
第三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第五节 产业
    一 农业
    二 商业
    三 手工业
  第六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下镇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市场交换
    四 分家
    五 农民收入状况
第四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概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世代繁衍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四 邻里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房族理事会
    二 祖尝会
    三 老人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救济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下镇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宗族社会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社会
    三 改革开放后的宗族社会
  第九节 下镇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
第五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文化活动
    二 娱乐活动
  第五节 教育
    一 私塾
    二 学宫
    三 社学与书院
    四 崇文重教
    五 新式学校
  第六节 下镇村文化变迁
    一 宗族文化的消解
    二 宗族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下镇村文化实态
    一 祭祖现况
    二 拜神
    三 教育
第六章 下镇村陈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权力主体
    二 国家权力主体
  第二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共同事务
    二 房支共同事务
    三 家庭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三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国法
  第四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四 监督
  第五节 下镇村治理实态
    一 村委会主导下的村治
    二 小组与“片区”村治
    三 宗族治理与村庄治理
下镇村调查小记
下镇村调查日记
耕读传家:重农兴学大族的延续密码——浙西新叶村调查
第一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叶姓由来与迁徙
    一 封邑为姓说
    二 渡江南下
  第二节 新叶村由来与玉华叶氏繁衍
    一 白夏叶的传说
    二 玉华叶氏的繁衍
  第三节 新叶村的建制变迁
  第四节 新叶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自然气候
    二 地理地貌
    三 水资源
    四 土壤与生产
    五 交通道路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人文优势
    二 族人的自然观
    三 村庄的空间格局
第三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情况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税赋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宗族共同消费
    二 家庭独立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七节 新叶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八节 新叶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实态
    二 经营实态
    三 村庄集体经济收入
第四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外盛里衰
    二 崇智人多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九思会
    二 华宗祀
    三 义庆会
    四 研折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族内分化的表现
    二 对分化的抑制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社会救济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新叶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新叶村
    二 集体化时期的新叶村
    三 改革开放后的新叶村
  第九节 新叶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
第五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干旱求雨
    二 三月初三庙会
  第五节 教育
    一 教育形式
    二 教育资助
  第六节 新叶村文化变迁
    一 传统文化的匿藏与消失
    二 传统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新叶村文化实态
    一 祭祖
    二 上谱
    三 三月初三庙会
    四 教育现状
第六章 新叶村叶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建设概况
    二 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族务”治理主体:九思公
    二 “堂务”治理主体:头首
    三 “家务”治理主体:家长
    四 国家治理主体:马步、册书与保甲长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全族事务
    二 堂口事务
    三 家庭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家训
    四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教育
    二 奖励
    三 惩罚
    四 官治
  第七节 新叶村治理变迁
    一 集体化时期的新叶治理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新叶治理
  第八节 新叶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治理方式
    三 治理规则
    四 治理过程
新叶村调查小记
新叶村调查日记
商学共济:“话事头”主导的宗族治理——粤北新岭村调查
第一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潘氏宗族的由来与迁徙
    一 探源潘氏
    二 为避战乱,先祖南迁
  第二节 新岭开基卜筑
    一 南埔罹难,官逼族迁
    二 新岭发祖,开基卜筑
  第三节 新岭村建制沿革
  第四节 新岭村当下概况
    一 姓氏与人口
    二 村民小组情况
    三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二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势地貌
    三 交通条件与族人出行
    四 水文与土壤
  第二节 自然风水与宗族兴起
    一 “七星伴月”的天象
    二 “左旗右鼓、左狮右虎”的地理风水
  第三节 建筑格局
    一 十二座祠堂
    二 宗族池圹
    三 “四门归厅”式祖屋
    四 祖庙
    五 祖墓
    六 府第楼舍
  第四节 新岭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自然风水观的变化
    二 人文空间格局
    三 水文与交通
    四 祖庙重建与敬神观念
第三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市场交换
    一 族内市场
    二 族外市场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赋税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第八节 新岭村经济变迁与实态
    一 经营单位的变迁
    二 共同财产的经营变化
    三 市场化程度
第四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蒸偿会
    二 枪连队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救济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新岭村社会变迁与实态
    一 婚姻观念与形式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分化与保障
第五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第二节 信仰
    一 祖宗崇拜
    二 生育
  第三节 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礼让德行
    三 光宗耀祖
    四 乐善好施
    五 忠君爱国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婚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五节 教育
    一 宗族教育
    二 私塾教育
  第六节 新岭村文化变迁与实态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
    三 族谱修订
    四 文化娱乐与教育
第六章 新岭村潘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话事头”
    二 宗族组织
    三 族权与政权的关系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房支公共事务
    三 家庭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话事头”与决策
    二 族内监督方式
    三 参与形式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教化与惩罚
    二 官府的强制力量
  第七节 新岭村治理变迁与实态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治理
    二 集体化时期的治理
    三 村民自治时期的治理
新岭村调查小记
新岭村调查日记(部分)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