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情是反映民生社情的“晴雨表”。及时观测和把握语情动态对于社会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语情年报(2015)》在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简报《中国语情月报》基础上,精选较重要的语情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编纂,从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资源保护、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术动态等视角集中反映2015年中国语情的基本状况,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社会治理方略提供参考。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语言交流平台的日新月异,语言自身及其功能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特点。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国家安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言资源的支撑和服务。中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也呼唤各类语言人才和相关的语言服务及时跟进。因此,关注语言生活,了解语情状况,有针对性地发展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的现实战略需求。
新的时代尤其是网络所带来的交流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使语言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变得更为复杂。除了复杂的语言关系之外,在日常的语言生活尤其是网络语言生活中,一方面,充满着正能量,呈现出总体和谐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低俗语言、“网络语言暴力”也正消解着社会的真善美,“语言癌”也威胁着汉语的健康……对此,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关注,有的甚至成为舆论热点。社会呼唤我国语言生活出现更多的“正能量”,为“蛮拼的”精神“点赞”,为实现更有“获得感”的“中国梦”加油。各种语情背后饱含的是家国情怀,是社会的追问,是公民的思考,不仅是“语情”,更是“人情”和“国情”。
为了客观反映中国语情状况,我们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当年语情,并按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资源保护、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语言教育、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语言学术动态等内容进行分类摘录、整理,在《中国语情月报》的基础上编撰《中国语情年报》,全方位、多角度地关注当年中国语言生活,特别是与国家、社会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语言状况、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希望能借助这本摘编性的著作留存中国每年的重要语情,为学术研究提供档案资料,也为国家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及规划提供参考。
赫琳,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大学“351人才”及首批“70后”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和应用语言学。出版《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等专著4部,发表《先秦“被·动”式、“见‘动”式再认识》《“从小”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等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
语言使用动态
导言
一 汉字的使用与传播
二 新词新语流行语
三 公共场所用语
四 不健康现象及反响
五 推普及其他
语言资源保护
导言
一 汉语方言保护
二 民族语言保护
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
导言
一 语言服务新技术新成果
二 特殊语言服务
三 语言服务人才培养
四 “一带一路”语言服务
语言教育
导言
一 语文教育
二 外语教育
三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
导言
一 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二 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语言学术动态
导言
一 语言学术研究
二 语言学术会议
三 语言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