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论——《澳门理工学报》专栏文萃(2011~2017)
定 价:16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3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李向玉 刘泽生 著
- 出版时间:2018/4/1
- ISBN:9787520114981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C53
- 页码:636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是澳门理工学报丛书之一种,为《澳门理工学报》2011年第4期至2016年第4期“名家专论”栏目的结集。该栏目文章作者均为名家,如耿云志、胡鞍钢、陈来、章开沅、王学典、陈平原、桑兵、叶嘉莹等。 本书共收21篇文章,各篇文章体现了其作者在自身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主要涉及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经济管理等领域。
前 言
刘泽生
在长年的编辑生涯中,编者与作者往往结下深厚的情谊,相遇、相识而相知。以文会友,以刊结缘,廿载春风,情深意厚,久久难以忘怀。
回望主编《澳门理工学报》的八年时光,与海内外众多学者,尤其是“名家专论”作者的交往,竟是如此历历在目、亲切感人……
镜头一:北京·西坝河
2011年春节后不久,我从澳门专程前往北京组稿,为筹备改版《澳门理工学报》四处奔波。那一年,北京似乎比往年寒冷,与南方的气候截然不同,天空也有点灰暗。承蒙友人引荐,第一位拜访的学者就是耿云志先生。耿先生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名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时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虽然以前也曾多次因参加学术研讨会聆听过耿先生的演讲,但单独拜访总有点不太踏实。如约于是日下午5时敲开先生位于西坝河小区的家门,受到先生的热情接待。在听取了我简要的学报改版汇报与约稿请求后,耿先生就当前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选题、本人的近期研究计划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澳门理工学报》的“名家专论”与历史栏目的定位、选题等等提出富有指导性的意见。虽然先生比我年长一轮,但相谈甚欢,寒夜小酌,令人感慨万千。下楼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先生坚持要送我上车。当年西坝河交通尚不方便,也无所谓“滴滴”打车,在空旷的马路边上整整等了10分钟,寒风伴着小雪,一直到我上了出租车,车已开出了一段路,我回头还看到先生在挥手,那一刻,我的眼睛都模糊了。四个月后,先生完成了大作,真是如期如约如意如愿!这就是当年《澳门理工学报》改版第一期“名家专论”的开栏之作——《呼唤新青年传递新思想——〈新青年〉的出世及其反响》。
回首想想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怎样的情怀!其时改版的一切还仅仅是停留在筹划之中,如何谋划新刊、设置专栏,尚属尝试。笔者所领悟的是耿先生那一份沉甸......
李向玉,澳门理工学院院长。
刘泽生,《澳门理工学报》主编。
前言【刘泽生】
生活中的语言学【江蓝生】
语言多样性与文化传承【黄长著】
用西方文论诠释诗词文本的“多义”与“潜能”【叶嘉莹】
从“现代化”拯救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危机与生机【罗 钢】
喧嚣与寂寞——1616年前后剧作家汤显祖的自塑与他塑【郭英德】
呼唤新青年 传递新思想——《新青年》的出世及其反响【耿云志】
“新文化运动”的缘起【桑 兵】
中华革命党时期党人歧见与孙中山党国方略的转折【王奇生】
《贝德士文献》述略【章开沅】
此情可待成追忆——中国大学内迁的历史、传说与精神【陈平原】
中国的孔庙与儒家文化——以“庙学合一”为重点的历史考察【杨志刚】
司马迁:历史叙事的永久魅力【陈其泰】
中国传统工业的近代命运【魏明孔】
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史学变迁
——近30年间大陆历史研究的几种主要趋势【王学典】
反思“新经济史”:回顾、分析与展望【李伯重】
生气流行——朱子德论中的气论影响【陈 来】
先秦诸子研究与现代文化建设【杨 义】
经典: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詹福瑞】
“汉学”语词的若干界面【刘 东】
对外开放的“巨大红利”:中国加入WTO十年历程评价与未来展望【胡鞍钢】
演化与回归:合作经济制度刍议【章 政】
论中国房地产的奇迹、泡沫与调控困境
——“广义虚拟经济”的过度、失衡与治理【萧 琛】
新形势下的广东民营企业成长【王 珺】
市场—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度性发展
——社会政策时代的初级阶段特征【王思斌】
转型社会的社会监管机制转型【姜明安】
一本期刊与其崇尚的“海纳百川”——《澳门理工学报》现象分析【张耀铭】
文章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