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
本书以全球生产网络的微观研究为立足点,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和微观理论基础,提出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折射了德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演进方向,并分析了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推荐序
全球生产网络是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面对技术变革和宏观环境的冲击,全球生产网络在不断地发生拓扑变形,网络的深度、广度和复杂性均在发生变化,尤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态,严重冲击了国际经济体系,出现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价值链收缩的现象。随着金融危机排浪式的冲击以及随后的缓和,全球经济虽然复苏乏力但还是步入了“后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是衰退与复苏交替、缓和与动荡并存的时代,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着新突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其中尤为需要关注的是技术变革和平台再造对全球生产网络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影响,这一点也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年会的主旨演讲中所重点强调的。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环境,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要顺利实现转型升级,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键要素。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相继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等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进程中,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中国,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并存将成为新时期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特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路径。然而,我国工业企业的“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营造全球生产网络的战略不够清晰,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等方面可谓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对全球生产网络这一国际生产体系的重大组织创新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①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和利得是什么?其主要特征和运作机制是什么?②作为当代国际经济生活的核心组织者,跨国公司是如何成功“嵌入”不同的海外经济体系中,从而发展为全球性企业的?③金融危机对国际分工和产业格局有什么影响?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将朝什么方向发展?④对全球生产网络依赖度不断提高的中国,应该如何做出调整以适应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新特点?
《后危机时代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一书,以全球生产网络的微观研究为立足点,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和微观理论基础,提出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折射了德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演进方向,并分析了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认为这本书探索性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积极、有序、安全、高效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产生有价值的影响。这本书对于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学者、市场分析专业人员、企业经营者以及政府工作人员均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我愿意将此书推荐给关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读者,也希望作者能够再接再厉,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持续开展研究。
是为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裴长洪
自 序
全球生产网络(GPN)研究框架是恩斯特和亨德森等人以传统分工理论为元理论,综合了价值链、价值增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网络和镶嵌、行动者网络等理论基础上相继提出的。GPN能在更广泛的体系下解释当今国际生产组织的新变革,成为目前全球化、区域和产业发展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维度,对GPN进行了深入研究,也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GPN的研究框架。
现有GPN研究成果在理论框架、研究内容和动态性关注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当今国际经济贸易的格局是跨国公司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跨国公司是GPN的微观主体,而且正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促进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全球化的深入,关于异质性企业对国际贸易所产生效应的研究成为国际贸易学界的热点。现有GPN研究以面向宏观的地区和产业层面的分析为主,对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目前GPN的研究内容还不是很全面。
全球生产网络究竟是什么?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书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是各类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连接价值链分工、生产和提供产品与服务所形成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网络化组织结合体”。该定义强调了全球生产网络的三个特征:空间布局全球化、价值活动一体化、网络主体多样化。
本书以全球生产网络的微观研究为立足点,采用理论拓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和微观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以西门子和华为公司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分析了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建议。本书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体系,可以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本书内容一共分为七章。
第1章: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本章界定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梳理了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理论渊源,介绍了管理学派和曼彻斯特大学学派的研究框架,并对当前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指出了全球生产网络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2章: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介绍了跨国公司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这三个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并阐述了它们对全球生产网络经济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3章: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本章基于第1章和第2章介绍的理论基础,遵循亨德森等人的分析框架,提出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包括由价值目标、全球战略、网络形态、区位选择、网络治理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基于价值视角的微观研究框架,以及由嵌入战略、嵌入维度、嵌入地区三方面内容组成的基于嵌入视角的微观研究框架。
第4章:西门子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本章依据第3章提出的微观研究框架,首先基于价值视角,对西门子全球整体网络以及全球研发网络、全球制造网络、全球供应链网络、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进行分析,并对各网络的价值增值进行了评估;然后基于嵌入视角,对西门子医疗业务在中国的嵌入进程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厘清跨国公司在当地嵌入的过程及其演化规律。
第5章:华为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本章依据第3章提出的微观研究框架,基于价值视角,对华为公司整体以及全球研发、生产运营、营销服务网络进行分析;基于嵌入视角,对华为公司嵌入欧洲的进程进行详细分析;并从整体、基于价值视角和基于嵌入视角三方面对西门子和华为两家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进行了比较,对华为公司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
第6章: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本章从全球生产网络的四大推动力量入手,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并结合中国的贸易结构,说明全球生产网络的新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拓扑结构。
第7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全书的研究结论,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上是本书内容的大概介绍。本书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西门子和华为公司进行了详细的案例研究,这样既能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体系和微观研究框架,也能使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变得更加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依、有实例可参照,将对中国企业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构建网络化的制造创新体系、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最后还要隆重感谢!感谢我的博导赵忠秀教授,将我领入经济学研究的殿堂,悉心指导我完成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领域的博士论文,并鼓励我在工作后将博士论文完善研究、修订出版。导师正直坦诚、谦逊豁达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我,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感谢裴长洪所长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本书研究的认可和期待,是对我最大的激励与鞭策。感谢北京市商业学校和中共北京市物资有限公司党校的各位领导和同事——史晓鹤、侯光、黄凤文、孙建国、朱锦华、曾向英和鄂丽丽等,使我得以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历练成长。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他们的言传身教,赋予我坚韧的性格。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先生刘桂镗,他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给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他利用业余时间帮我搜集资料、排版校对并完成第4章、第5章大部分内容的撰写工作;一生有你,此生无憾。谨以此书献给我们即将出生的宝宝!
创作这本书,从收集材料到完成,不知不觉已是六个春秋。在此过程中,作者广泛查阅、吸纳和引用了国内外其他学者、专家以及西门子、华为公司在全球生产网络相关领域的新观点、新架构、新方法和实践经验,无法一一联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有引用不当、不妥之处,也欢迎与作者联系,再版时进行调整。由于水平所限,本书的观点未必准确,视角未必全面,案例分析不尽细致,编写中也难免有错误出现,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崔凤茹
2016年3月于北京
崔凤茹,中共北京市物资有限公司党校研究人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从事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跨国公司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大学发展和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研究等工作经验。
刘桂镗,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天津大学工程硕士,制造业信息化专家、项目管理专家(PMP认证),从事信息化领域研究、设计及建设工作超过15年,曾任职于某跨国公司,先后为中国航天、航空、兵器、轨道交通、电子科技等行业的多家企业提供过咨询与服务。
绪 论
第1章 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脉络
1.1 全球生产网络的概念解析
1.2 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渊源
1.3 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其他学者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
1.5 简评与展望
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跨国公司理论
2.2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2.3 新新贸易理论
2.4 小结
第3章 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的分析框架
3.1 全球生产网络的微观研究框架概述
3.2 基于价值视角的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框架
3.3 基于嵌入视角的全球生产网络微观研究框架
3.4 小结
第4章 西门子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4.1 西门子全球网络概述
4.2 基于价值视角的西门子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4.3 基于嵌入视角的西门子医疗网络研究
4.4 小结
第5章 华为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5.1 华为公司全球网络概述
5.2 基于价值视角的华为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5.3 基于嵌入视角的华为全球生产网络研究
5.4 华为与西门子全球生产网络的比较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趋势
6.1 全球生产网络的推动力量
6.2 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6.3 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的贸易结构分析
6.4 全球生产网络的新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6.5 后危机时代全球生产网络的拓扑结构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书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