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青海省新型城镇化现实问题出发,以实现青海省城镇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散见的诸多理论点进行了梳理,并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符合青海省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是本课题研究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性质,本课题研究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等全方位论述青海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将城市化理论与系统论、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工业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相融合,提出构建青海特色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观点,构建了青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体系。
研究青海的新型城镇化问题,至少有三大战略意义:一是中国已经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时期,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二是青海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维护边疆安全等意义重大;三是青海地理生态环境特殊,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对于国家城镇化发展转型具有重要创新实践意义。
李毅,汉族,1976年生,湖北广水人,民革党员,经济学博士,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累计发表科研成果300余万字,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及教学奖励20余项。主要研究兴趣是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跨国经营与利用外资。在《科研管理》等国家级和省级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之处2 青海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条件 2.1 自然条件优劣共存(地形复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独特) 2.2 经济发展滞后且失衡(与东部经济差距拉大、城市化基础薄弱、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2.3 人文环境错综复杂(人口东密西疏、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城市化难度大) 2.4 立足青海省情,推进城镇化进程3 青海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历史 3.1 历史时期发展徘徊不前(古代、近代城市发展缓慢) 3.2 建国后发展跌宕起伏 3.3 改革开放后发展步入正轨 3.4 历史特征:政府主导明显4 青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分析 4.1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集聚功能不强) 4.2 城镇化受多方面制约(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分布不均、经济实力弱、人口素质低、政策与制度障碍、地理空间格局不经济) 4.3 新时期的发展机遇(政府扶持与政策倾斜、比较利益驱使、信息化、制度创新)5 青海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政府规制 5.1 政府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规划、弥补市场机制不足) 5.2 政府行为选择(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公共服务、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多方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加强宏观协调与调控、开征生态资源税) 5.3 以制度创新促进青海城镇化建设(深化户籍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城乡统一就业制度) 6 因地制宜建设青海新型特色城镇化的模式 6.1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城镇模式 6.2 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模式 6.3 依托交通干线建设城镇带模式 6.4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型城镇模式 6.5 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建设模式7 青海新型特色城镇模式体系构建 7.1 各等级城镇合理均衡的规模结构 7.2 分工合理的城镇职能结构 7.3 点轴面立体布局的空间结构8 青海新型城镇化模式建设的战略构想 8.1 总体发展思路(走多元化道路、局部跨越发展) 8.2 战略原则(生态保护为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兼顾地区差异、可持续发展) 8.3 战略目标与重点 8.4 发展道路与重点9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