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以公共产品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阐明了西南民族地区的范围、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均等化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了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演变的过程,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巨大,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既是维护不同地区居民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需要,使经济增长成果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构建服务型政府及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正因为如此,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推进各主体功能区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而且同一省份内的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差距也同样明显。西南民族地区大多属于或者靠近边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是巩固西南地区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西南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关系到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使得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西南民族地区的人民也得到更多的实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突破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由于自然、经济、历史等因素,西南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它和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所在省份内的非民族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这需要中央继续实施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重视西南民族地区的弱势群体脱贫工作等,这样才能使西南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所在省份内的非民族地区相对均等,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向社会每个成员平等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经过多年努力,西南民族地区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但是,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社会公共需求的强劲增长相比,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仍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一些不确定、不和谐因素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凸显。西南民族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方面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民族群体间差距,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基于此,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内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实现协调性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实现均衡性发展等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朱沙,男,1979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后、西南大学管理学博士后,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生导师。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
2.1.1 公共服务
2.1.2 基本公共服务
2.1.3 均等化
2.1.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公共财政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西南民族地区的范围与分析框架
2.3.1 西南民族地区的范围
2.3.2 “西南民族地区”分析框架提出的依据及重要意义
2.4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4.1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界定
2.4.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4.3 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对构建西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影响
第3章 分税制改革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变革
3.1 分税制改革后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1994——2000年)
3.1.1 分税制改革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演进的背景
3.1.2 分税制改革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变革的主要方面
3.1.3 分税制改革后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政策
3.1.4 小结
3.2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2000年至今)
3.2.1 西部大开发以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演进的背景
3.2.2 西部大开发以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变革的主要方面
3.2.3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政策
3.2.4 小结
第4章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测度
4.1 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测度的测算方法和数据
4.1.1 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4.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2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分析
4.2.1 义务教育非均等化程度
4.2.2 基础医疗非均等化程度
4.2.3 社会保障非均等化程度
4.2.4 基础设施非均等化程度
4.2.5 基本公共服务综合非均等化程度
第5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及均等化模式的国际借鉴
5.1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分析
5.1.1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社会背景和宏观政策成因
5.1.2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自身和内在因素成因
5.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5.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国际经验
5.2.2 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的启示
第6章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
6.1 构建契合西南民族地区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6.1.1 重构西南民族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6.1.2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新定位
6.1.3 西南民族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力量:地市级以上政府与县乡政府
6.1.4 西南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准市场变革:第三部门与村社力量
6.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宏观政策与制度体系
6.2.1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6.2.2 合理界定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服务标准
6.2.3 以主体功能区基本框架为导向重新界定西南民族地区事权
6.2.4 改革与完善均等化公共财政制度
6.2.5 健全与优化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
6.2.6 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6.2.7 健全非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6.3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微观政策与措施体系
6.3.1 建立畅通的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6.3.2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民主决策机制
6.3.3 构建西南民族地区贫困识别机制
6.3.4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绩考核与行政问责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