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志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村镇修志是保留历史、铭记乡愁、凝结乡情的重要形式。家乡的山水草木、村街里巷、乡俗民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愫和珍贵的记忆,如实记录村落里的人和事,留住乡村文化的根脉,能更加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怀。鉴于此,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尽可能充分挖掘,旁征博引,对小穿芳峪村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考究,力求将小穿芳峪600多年的历史概貌梳理清楚,并对清末李江等乡贤定居穿芳的史实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将改革开放作为重点,重点记述了近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旅游村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从《小穿芳峪发展志略》中,人们可以了解村庄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保家卫国、投身革命的穿芳勇士,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还可以领略小穿芳峪秉承天地灵秀的大美,接触到崇德向善、勇于创新的小穿芳峪人……
作为“小穿芳峪文库”第二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穿芳峪发展志略》正式出版。这是小穿芳峪村的一件大事,是村两委班子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文化振兴”的一项实践举措,也是“‘活化古籍传承历史’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和天津社会科学院“智库实践基地”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小穿芳峪村位于天津北部的半山区,村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土地上,勤劳、淳朴、勇敢、智慧的小穿芳峪人为追求光明、自由、富裕,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努力,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和物质文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穿芳峪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积极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和加工业得到稳步发展,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干部群众发挥睿智、创新和果敢的“小穿精神”,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摒弃挖土卖地的掠夺式开发手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同时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特色旅游村。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小穿芳峪人不断充实与提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一个传统的自然村落,打造成一个美如花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6年,小穿芳峪村人选农业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小穿乡野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同步提高,成为区域内颇有知名度的旅游专业村。
盛世修志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村镇修志是保留历史、铭记乡愁、凝结乡情的重要形式。家乡的山水草木、村街里巷、乡俗民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和最珍贵的记忆,如实记录村落里的人和事,留住乡村文化的根脉,能更加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怀。鉴于此,在多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尽可能充分挖掘,旁征博引,对小穿芳峪村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考究,力求将小穿芳峪600多年的历史概貌梳理清楚,并对清末李江等乡贤定居穿芳的史实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将改革开放作为重点,重点记述了近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旅游村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从《小穿芳峪发展志略》中,人们可以了解村庄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保家卫国、投身革命的穿芳勇士,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还可以领略小穿芳峪秉承天地灵秀的大美,接触到崇德向善、勇于创新的小穿芳峪人……
但是,由于村级主体档案资料相对缺乏,相关内容调查和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尚有拓展空间,一些有关村域特色文化和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探究,所以本书虽以志书的体例记述下来,而命名为“发展志略”。全书除概述、大事记和附录之外,共分十三编,分别为“建置地理”“人口”“村域文化”“村域经济”“乡村旅游”“村庄建设”“乡村政事”“村民生活”“风土民情”“艺文杂记”“军事”“人物”“专记”。《左传》云: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对小穿芳峪村发展经验的及时总结,也为今后“村志”的编纂奠定下坚实基础。
本书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获得了天津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资助。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蓟州区和穿芳峪镇党政领导的多方援助,以及热心村民——郑中和、孟庆志、刘军、李温、张小猛、张敏、刘学良、蔡凤芹等——奉献的很多宝贵资料。此外,小穿芳峪村孟凡全、孟凡河等编辑委员以及罗澍伟、张殿成、康军等专家学者,在资料的挖掘整理、写作思路和具体撰写上,都不遗余力,竭诚配合和悉心指导。正是多方通力合作,才使得本书结构完整,内容翔实,特色文化挖掘细腻而深入,乡村生活展示立体而生动。
值此小穿芳峪村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之际,第二届“小穿论坛”即将召开之际,谨以此书作为献礼,祝小穿芳峪和广大的乡村迈人科学发展的振兴之路!
苑雅文(1968-)女,汉族,天津人。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 0年天津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出站。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产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等。发表《环黄渤海合作区域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等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小穿芳峪艺文汇编-初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企业竞争力培育研究》等专著多部,主持参与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罗海燕(1982-)男,汉族,河北平山县人。毕业于南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与文献、天津文化与文学。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天津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等专著多部,主持、参与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编 建置地理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立村隶属
第二节 区位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地貌
第二节 气候
第三节 降水蒸发日照
第四节 物候节气
第三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卧牛山
第二节 河流泉水
第三节 动植物
第四节 灾害
第二编 人口
第一章 人口概况
第一节 数量构成
第二节 计划生育
第三节 姓氏宗谱
第二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三编 村域文化
第一章 文化遗存
第一节 寺庙庵祠
第二节 穿芳五槐
第二章 乡贤文化
第一节 穿芳“三隐
第二节 穿芳园林
第三节 农耕思想与实践
第四编 村域经济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第二节 土地改革
第三节 互助合作人民公社
第四节 联产承土地流转
第二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劳力农具肥料
第二节 农田水利
第三节 经营管理
第三章 种植养殖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二节 林果业
第三节 养殖业
第四章 工商业
第一节 村办企业
第二节 手工业
第三节 劳务输出
第四节 商业铺店
第五章 旅游经济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五编 乡村旅游
第一章 发展旅游振兴乡村
第一节 特色旅游资源
第二节 产业转型
第三节 基层党建产业发展
第四节 的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章 设施服务
第一节 设施
第二节 旅游服务
第三章 文化体验项目
第一节 历史园林群落VR展示与体验
第二节 耕读文化体验
第六编 村庄建设
第一章 住宅街道
第一节 民居变迁
第二节 村庄改造
第三节 宅基地改革
第四节 四合院民宿
第二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水电设施
第二节 交通设施
第七编 乡村政事
第一章 党务
第一节 党员党组织
第二节 党务工作
第三节 政治教育活动
第四节 群众组织
第二章 村务
第一节 村政组织
第二节 村民自治
第三节 其他组织
第八编 村民生活
第一章 物质生活
第一节 衣食住行用
第二节 人情往来
第二章 文化生活
第一节 教育文娱
第二节 卫生体育
第九编 风土民情
第一章 民俗
第一节 婚俗
第二节 丧葬
第三节 信仰习俗
第四节 人生礼仪
第五节 传统节俗
第二章 方言谣谚
第一节 语音语汇
第二节 方言谣谚
第三节 歇后语
第十编 艺文杂记
第一章 艺文
第一节 诗歌古文
第二节 杂著
第二章 传说故事
第一节 传说
第二节 故事
第十一编 军事
第一章 兵工厂遭围剿
第二章 东岭子战斗
第三章 攻打日军炮楼
第十二编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
第二章 人物介绍
第十三编 专记
创办“小穿论坛”
人物专访
附录:小穿芳峪村规民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