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技术》采用由概到分、由浅及深的讲解办法,首先介绍矿产资源破坏价值技术鉴定基本概念及工作程序,然后分步详述技术鉴定研究内容、工作原理及方法,最后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在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应用。在各子项技术研究中,先讲解应用基本原理,再详述具体工作方法与作业步骤,对初学者来说入门和提高变得更为容易,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这门专业技术。
《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技术》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专业性强,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十分方便本行业技术鉴定机构工作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对人类有重要作用的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人类在利用或者开发时要注意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辽阔,广袤无垠的大地和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为储存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大陆处在几大板块的接壤地区,并受几种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影响,为形成多样性的矿产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正是由于以上诸因素,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中国虽是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地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某些矿产供给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能源结构不理想,石油、天然气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矿产开发的资源接替也存在不少问题,相当一部分大中型矿山进入中晚期,可采储量与产量锐减,新增储量青黄不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此外,由于利益的驱使,有的企业和个人以牺牲资源环境、财产生命为代价,进行非法采矿、破坏性开采活动,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损失的严重后果。
为了进一步制止、惩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矿产资源管理秩序,促进依法行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9号),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8月31日印发了《关于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程序的规定》(国土资发(2005)175号);为规范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移送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国土资源部又在2008年9月8日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出《关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移送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8]203号),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于2016年11月28日联合发出《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5号),对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源破坏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最新解释。
本书从现行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政策出发,按照国土资源部175号文的要求,对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工作进行技术研究,确定研究内容、把握技术要点、理清工作技术路线、攻关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科研成果基础上对河南省域内的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活动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开展了鉴定工作。本书在总结鉴定技术实践应用基础上,深入浅出地介绍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工作理论与方法,为开展此项工作的地质矿产类鉴定人员提供资料参考。
本书由南怀方任主编,由邱胜强、刘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人员分工如下:河南省地矿局测绘地理信息院南怀方编写第1章、第10章,并负责全书统稿,邱胜强编写第12章,刘超编写第13章,葛俊涛编写第5章,黄毅编写第4章、第11章,曹涛编写第2章,徐庆勋编写第8章,陈小乐编写第3章,杨世权编写第6章,马忠胜编写第7章、第9章。
本书在河南省各市、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也得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技术指导与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本书研究成果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国土资源政策,以地质、测绘、信息技术专业为主的我们,在政策研究与司法实践方面存在不足,难免在认识、理解、分析上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事给予批评和指正。
南怀方,男,1970年生,河南陕县人,地质高级工程师,1996年7月毕业于东北大学黄金学院,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矿山开发、矿产规划与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等研究工作,现任河南省地矿局测绘地理信息院矿产价值鉴定中心主任,曾主持国家地勘基金项目、河南省两权价款项目7个、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个,主编专业著作3部、主持或参编重要学术报告8部,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13篇,获得各级各类成果奖11项,起草地方标准2项,成功申报地质发明专利2项。
第1章 概论
1.1 背景
1.2 基本概念
1.3 矿产资源破坏价值鉴定
第2章 鉴定工作现状及技术研究方向
2.1 鉴定工作现状
2.2 技术研究方向
2.3 鉴定原则及工作技术路线
第3章 法律政策研究
3.1 法律体系
3.2 国家法律
3.3 行政法规
3.4 司法解释
3.5 规章制度
3.6 规范性文件
第4章 功能定位研究
4.1 鉴定作用
4.2 鉴定性质
4.3 鉴定结论法律地位
第5章 组织程序研究
5.1 刑事立案标准
5.2 鉴定组织架构
5.3 违法行为立案与调查
5.4 技术鉴定与行政确认
5.5 案件移送与鉴定人出庭作证
5.6 工作纪律与法律责任
第6章 矿床开采方案研究
6.1 矿床开采方式
6.2 矿体开采方法
6.3 开采方案对比研究
第7章 地质工作方法研究
7.1 资料收集及研究
7.2 采空区地质调查
7.3 矿产品地质渊查
7.4 成果数据处理
7.5 技术图件编绘
第8章 破坏量估算方案研究
8.1 估算方法研究
8.2 估算指标参数的确定
8.3 可采储量的估算
8.4 矿产资源破坏量
第9章 破坏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9.1 矿产品及其价格认定
9.2 矿产资源破坏价值评估
第10章 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10.1 矿产卫片取证技术
10.2 数字高程模型评估技术
10.3 三维激光扫描评估技术
第11章 流体矿产鉴定方法探讨
11.1 流体矿产
11.2 价值鉴定方法讨论
第12章 直接估算法应用案例
12.1 序言
12.2 开采区地质概况
12.3 工作技术线路及方法
12.4 开采区基本情况
12.5 涉案矿体参数确定
12.6 资源储量估算
12.7 矿产资源破坏价值评估
12.8 技术鉴定结论
第13章 组合估算法应用案例
13.1 序言
13.2 开采区地质概况
13.3 工作技术路线及方法
13.4 开采区基本情况
13.5 涉案矿体参数确定
13.6 矿产资源破坏量估算
13.7 矿产资源破坏价值评估
13.8 技术鉴定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