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脆弱性分析与金融危机的触发及救助》在借鉴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银行业由于高负债经营,其稳定程度与公众利益密切联系,因此,对银行业的监管尤其是对资本充足与否的监管是否有助于改善银行脆弱性水平;此外,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使得银行业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已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传统观点倡导的金融创新促进银行稳定受到挑战,因此,《银行脆弱性分析与金融危机的触发及救助》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信贷变化、资产价格波动、资本充足监管与金融创新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事实上,对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仅仅考察影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银行脆弱性之所以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它有可能引爆金融危机,但这却并不是必然的,因此,从考察银行脆弱性到金融危机的预防、触发及事后的救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2008年,美国的次贷问题最终演变为一场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使得金融脆弱性尤其是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成为各国学界、政界关注的焦点。由于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征使其天然具有脆弱性的属性,因此,无法消除。但脆弱性水平的高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经典理论从信贷周期变化、资产价格波动以及储户对银行的信心等视角对银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本书在借鉴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银行业由于高负债经营,其稳定程度与公众利益密切联系,因此,对银行业的监管尤其是对资本充足与否的监管是否有助于改善银行脆弱性水平;此外,金融创新的蓬勃发展使得银行业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已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传统观点倡导的金融创新促进银行稳定受到挑战,因此,本书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信贷变化、资产价格波动、资本充足监管与金融创新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事实上,对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仅仅考察影响因素是远远不够的,银行脆弱性之所以再次受到关注是因为它有可能引爆金融危机,但这却并不是必然的,因此,从考察银行脆弱性到金融危机的预防、触发及事后的救助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书以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商业银行不稳定性分析与金融危机的触发及预防”为基础,试图构建理论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中美两国进行案例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书将银行脆弱性与信贷繁荣及经济虚拟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分析了经济虚拟化视角下信贷热潮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信贷热潮及经济虚拟化的发展程度自身对我国银行脆弱性有显著影响,而且信贷热潮还通过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比强化了这一影响;令人欣慰的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弱化了信贷热潮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
第二,结合最新的“有向无环图”方法,重点探究我国信贷规模、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脆弱性间的同期因果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信贷规模、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脆弱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贷规模和资产价格与银行脆弱性之间不仅均存在同期因果关系,还存在中长期的影响,但信贷规模与资产价格之间影响有限,房地产价格波动主要来自于自身因素。
第三,资本监管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巴塞尔协议》的3次修订中,资本充足监管的重要性从未被削弱。本书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中资本充足监管与银行稳定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本监管与银行稳定的单一门槛效应,二者是非线性关系。此外,在上市银行样本中,无论资本充足率位于高水平还是低水平,资本监管与银行稳定均呈现负相关;而在非上市银行样本中,资本监管与银行稳定的关系不仅存在门槛特征,而且在高、低两种资本充足的状态下,资本监管对银行稳定影响的方向不同。
第四,本书在梳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尤其是银行稳定关系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的基础上,采用面板VAR实证分析方法,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深入探究金融创新对银行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和美国金融创新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均显著,但在我国是正向关系,而在美国为负向关系,表明我国自2005年以来的金融创新有助于改善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水平,但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推高了银行的脆弱性水平,因此,金融创新与银行脆弱性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二元论断,而是动态变化的。
第五,本书对银行脆弱性演变为金融危机的预防及触发条件构建了理论模型,并辅以具体案例进一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试图提供一个“预防一监管一救助”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应对脆弱性到金融危机的演变方案。预防主要通过借鉴中国在非常时期的“集中直接剥离”制度,来防止银行脆弱性集聚危及其信贷功能的发挥,从而诱发金融危机。监管强调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伴随金融机构个体之间联系的交错复杂,只对单个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微观审慎变得十分困难,可行性下降,因此,应该重视建立以系统风险为主要对象的宏观审慎监管。救助主要针对危机已经发生,为减少损失,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应提供的救助。救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资产方、负债方、股本权益方。具体措施有:购买问题资产、为资产损失提供担保、对金融机构债券进行担保、通过贷款或再贴现等注入流动性、认购优先股、收归国有等以补充资本金。
李梦花,女,经济学博士,1982年8月出生,山西绛县人。现就职于山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为货币与宏观经济运行,金融风险与计量。参加工作以来,一商跟踪研究银行脆弱性以及银行脆弱性触发金融危机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构建银行脆弱性引发金融危机的预防机制,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裔益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银行脆弱性的基本内涵、相关概念及测度指标
2.2 信贷繁荣、经济虚拟化与银行脆弱性
2.3 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脆弱性
2.4 金融创新、资本监管与银行脆弱性
2.5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救助
2.6 简要评述
第3章 银行脆弱性到金融危机的预防、触发条件及
救助的理论分析
3.1 银行脆弱性经典理论
3.2 银行脆弱性影响因素的理论阐述
3.3 银行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贷热潮、资产价格波动对银行业脆弱性影响的分析
4.1 信贷热潮、经济虚拟化与银行脆弱性
4.2 信贷规模、资产价格波动与银行脆弱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创新、资本监管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
5.1 金融创新对银行脆弱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2 资本监管对银行脆弱性的非线性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银行脆弱性引爆危机的条件及救助
——基于中美两国的案例分析
6.1 银行脆弱性引爆危机条件
6.2 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
6.3 “预防一监管一救助”三位一体的危机处置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