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63卷·村庄类第17卷·华南区域第9卷)
定 价:49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3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徐勇 邓大才
- 出版时间:2019/2/1
- ISBN:9787520141468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68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中国农村调查 村庄调查报告类主要是以村庄为单位进行调查撰写的调查报告,以此了解我国不同类型的村庄形态及其变迁实态。第二辑长江区域村庄调查收录长江区域家户村庄的调查报告内容。通过考察村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及村庄政治形态与实态,展现村庄的历史发展变迁,深刻反映宗族村庄内部的整体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级性特征。
徐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邓大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湖北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纪委廉政研究员、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会、顺德区农村综合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领域
总序【徐 勇】
凡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 勇】
内分外扩:土楼集居家族的分化与延续闽南梅林村调查
第一章梅林村魏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魏姓的由来与变迁
一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二 源自芈姓
三 由改姓而来
四 出自少数民族
第二节 梅林魏氏的开基与繁衍
一 躲避战乱:由定入靖
二 修屋建祠:繁衍生息
三 聚房而居:宗族分化
四 枝繁叶茂:迁居外地
第三节 村名的由来
一 因梅得名
二 因地定名
第四节 梅林村的建制沿革
第五节 梅林村当下概况
一 人口与姓氏
二 种植与收入
三 建设与发展
第二章 梅林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与灾害
二 土地与水源
三 区位与交通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改造风水
二 建庙敬神
三 聚楼而居
第三节 村落格局
一 高山围村庄,民居围良田
二 错落有致,界限分明
第四节 梅林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居住与分布
二 交通与宗族
第三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经济起步:垦荒与农耕
二 经济繁荣:以商补农
三 经济衰落:战争与瘟疫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公有产权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产权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梅林圩概况
二 圩市交换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
三 国家赋税劳役的分配
第六节 消费
一 宗族型消费
二 家庭型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公产的继承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梅林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共有产权的解体
二 家庭经济的变迁
第十节 梅林村经济实态
一 宗族共有产权的管理
二 交换与商品经济概况
三 地下六合彩盛行
四 务工经济与土地流转
第四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村庄姓氏
二 世系繁衍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谷会
二 孝友会
三 房长会
四 文娱剧团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际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的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宗族外部冲突
二 宗族房派竞争
三 家庭内外矛盾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救济奖励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梅林村社会变迁
一 宗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础被瓦解
二 宗族共同体的生产、生活形态被打破
三 村庄新格局的形成
第九节 梅林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第五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四 风水崇拜
第二节 思想观念
一 遵守妇道
二 尊卑有序
第三节 文化教育
一 祖训蒙化
二 敬教重才
第四节 习俗
一 结婚习俗
二 丧葬习俗
三 节日习俗
第五节 文化娱乐
一 攻炮城
二 妈祖节
三 唱山歌
第六节 梅林村文化变迁
一 解放初期:宗族文化的消逝
二 改革开放:宗族文化的复兴
第七节 梅林村文化实态
一 祭祀与添丁
二 族谱与入谱
三 香火进祠堂
四 文娱现状
五 拜神现状
六 教育概况
第六章 梅林村魏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梅林村政权建设概况
二 魏氏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族长与士大人
二 小家长与大家长
三 士绅
四 保长与甲长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共同事务
二 两大房房内事务
三 家庭事务
三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族内事务的决策
二 管理过程
三 参与过程
四 监督过程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劝说教育
二 惩罚警示
三 奖励激励
第七节 梅林村治理变迁
一 政经合一的集体化政权组织
二 民主平等下的村民自治
第八节 梅林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民主选举
梅林村调查小记
梅林村调查日记(节选)
同气连枝:山区边缘小族的联合与发展闽中廷坑村调查
第一章 廷坑范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范氏宗族的由来与迁徙
一 范姓源流
二 范氏名门,始入闽沙
三 为避战乱,迁入廷坑
第二节 廷坑范氏的繁衍
一 五九入赘,廷坑开基
二 智斗风水,独霸廷坑
三 开枝散叶,绵延至今
第三节 廷坑村建制沿革
一 1949年以前的建制沿革
二 1949年以后的建制沿革
第四节 廷坑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廷坑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五 交通特征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宗族建筑
二 人居建筑
三 神佛建筑
四 祖居、人居、神居建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廷坑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自然观念的转变
二 自然变迁
三 村庄交通
四 当下的村庄布局
五 村民小组与宗族的重合
第三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务农为本,林渔补充
二 土地占有关系
三 人地关系
四 劳动力关系
五 生产工具关系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宗族共同财产
二 家庭私有产权的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产经营成果的分配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
三 派粮和徭役的分配
第五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第六节 消费
一 宗族共同的日常消费
二 以家庭为单位的日常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同财产的继承
二 为宗族所认可的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廷坑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共同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九节 廷坑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交换
四 农民收入现状
第四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情况
二 人口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礼俗交往
二 生产交往
三 生活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利益交往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宗族内部
二 宗族对外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宗族对族人的救济
二 宗族对族人的保护
第八节 廷坑村社会变迁
一 民国时期的土匪政权
二 土地改革时期的范氏宗族
第九节 廷坑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交往
三 社会保障
第五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一 文化观念概况
二 文化活动概况
三 文化教育概况
第二节 文化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第三节 思想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第四节 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日习俗
第五节 文化娱乐
一 文化活动
二 娱乐活动
第六节 文化教育
一 书田的设置
二 学校的设置
第七节 廷坑村文化变迁
一 祖先崇拜
二 男女关系
三 思想观念
第八节 廷坑村文化实态
一 如今的信仰
二 当下的观念
三 现代的教育
第六章 廷坑村范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治理
二 自成三甲,不成一保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权为最高权威的内部治理
二 族权与政权的博弈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家庭事务
三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族禁
三 家训
四 国法
第五节 治理方式
一 教育
二 奖励
三 惩罚
第六节 廷坑村治理变迁
一 人民公社时期
二 村民自治时期
第七节 廷坑村治理实态
一 党员治村
二 分组选举与集中选举
廷坑村调查小记
廷坑村调查日记(节选)
仕商哺农:客地大族的绵延密码粤北夏阜村调查
第一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魏氏宗族的由来与迁徙
一 魏氏源流,毕万之后
二 开枝散叶,族人南迁
三 曰元开基,肇基下坝
第二节 魏氏宗族的繁衍与兴盛
一 财丁兴旺,宗族始兴
二 西门筑寨,夏阜兴盛
第三节 夏阜村的建制变迁与当下概况
一 夏阜村的建制变迁
二 夏阜村的当下概况
第二章 夏阜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利特征
四 土壤特征
五 交通特征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祠堂:族人的精神殿堂
二 祖墓:讲究风水与秩序
三 祖屋:见证繁华与分化
四 凤公圳:水利荫泽后世
第三节 夏阜村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村民自然观之变
二 村落交通实态
三 村庄民居与布局
第三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有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三 产权变更
第三节 产业
一 农业生产
二 商业手工业
第四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赋税分配
第六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第七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八节 财产继承
一 共同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第九节 夏阜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的变迁
二 家庭消费的变迁
第十节 夏阜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产业经营
第四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情况
二 人口概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老大组成长老会
二 民间信用互助之标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礼俗交往
二 生产交往
三 生活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救困济贫
二 族内庇护
第八节 夏阜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宗族社会
二 集体化时期的宗族社会
三 改革开放后的宗族社会
第九节 夏阜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交往
三 社会保障
第五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一 文化观念概况
二 文化活动概况
三 文化教育概况
第二节 文化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伯公信仰
第三节 思想观念
一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感恩宗族
第四节 习俗
一 婚丧习俗
二 节日习俗
三 日常习俗
第五节 文化娱乐
一 文体活动
二 娱乐活动
第六节 文化教育
一 开设私塾和现代学校
二 重视教育资助
第七节 夏阜村文化变迁
一 政治运动之中消失殆尽的宗族文化
二 改革开放之后蓬勃复兴的宗族文化
第八节 夏阜村文化实态
一 文化习俗
二 学校教育
第六章 夏阜村魏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政权治理
二 家族自治会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权为主的老大治村
二 族权与政权的合作与冲突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家户事务
三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祖训
二 家训
三 国法
第五节 治理方式
一 教育
二 奖励
三 惩罚
第六节 夏阜村治理变迁
一 人民公社时期
二 村民自治时期
第七节 夏阜村治理实态
一 宗族组织的治理
二 村委会的治理
夏阜村调查小记
夏阜村调查日记
附录:夏阜村调查资料
一 夏阜村楹联、门联集锦
二 魏氏石楼伯公传说
三 五华魏氏宗亲会清明拜祭始祖曰元公纪要
本卷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