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等。主要从当前的重点问题出发,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党建探索、话语建构和创新机制四个部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与逻辑进行梳理与研究,结构清晰、分析深入,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理论及实践意义。
		
	
李海青,教授,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专家,中直机关青联委员。主要从事当代中国改革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治理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改革》《改革攻坚阶段的利益冲突与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解读》等专著10部。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国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近200篇。主持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万人计划”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直机关第八届青年岗位能手。
前言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时代背景 
二、实践基础 
三、新的历史起点的深刻内涵 
第二章 要解答的时代课题: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 
二、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三、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第三章 根本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问题意识与理论自觉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创新 
一、历史方位:大国成为强国 
二、战略导向:新发展理念 
三、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四、总体安全:国家安全体系 
五、总体布局:五大建设 
六、强军战略:国防和军事方针 
七、国际战略:建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八、领导核心: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九、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地位 
一、新发展: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新飞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次新飞跃 
三、新话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四、新文明:建构一种新型中国文明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