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只喜欢做自己热爱的
范以锦
曾为南方报业员工的前南友李军奇,嘱我为其新著《鄙视逃跑》作序,出于不寻常的交往和对他的文笔、灵气的赏识,我欣然答应。
我和军奇曾同在289大院出入,而且还在同一栋楼里,因军奇进入南方报业时我已从一线退下来,所以即便我们常在电梯里相遇,也如陌生人。然而,我手头上一直有《精英》杂志,作为该杂志老到写手和编者乃至管理者,他的名字如他的作品、杂志名称一样,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们首次见面是2013年10月。当时我以《精英》杂志幕天讲坛发起人的身份,在陕西乡村学校的操场上与孩子们分享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检讨人生道路的选择。尔后,军奇给了我见面礼做我的专访。他与同事和我聊了几回,还请知名摄影艺术家赵卫民为我拍了一组照片。《精英》封面展示了我拿着粉笔、执鞭新闻教育的形象,内页专访文章的题目是《范以锦:先生很幸福》。继而这篇名为《范以锦:一个人的新闻世界》的文章,收进了常读·人物志系列中由陆新之主编的《一个人与一群人》的集子里。文中讲到:60岁后,没有白纸黑字的提心吊胆,范以锦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智趣双修,善良的天性与有趣的性情得以灿烂舒展。这些访谈,都以优美、流畅的文字提升了我的幸福感,也拉近了我与军奇的距离。
听说军奇要出新著,作为同事加朋友,我自然感到高兴,也相信他一定出手不凡。打开电脑浏览军奇发来的书稿,果然如我所料。
军奇历时两年,足迹遍及北京、上海、云南,用体力深入挖掘,并用心血凝就《鄙视逃跑》。被描画的具有叛骨精气神儿的15名文化名流,是活跃在国内文化艺术领域一线的诗人、小说家、编辑家、评论家、导演和画家。全书的思路是:展示文学艺术领域具有个性的主流名家,如何在商业与个性之间,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他们一定是红火过,或正当红;他们不会讨好文化艺术市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对市场有理性判断。尽管呈现出来的各人的个性会有不同,但作者认定了一条主线他们的关怀与担当精神,他们性情的犹疑与品性的善良。融入爱与愁的作品举目可见,而《鄙视逃跑》的爱与愁将人物的个性置放在社会环境冲突中而被凸现出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文化艺术也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寻找市场有积极的意义,没有市场的文化艺术自然也备受诟病。然而,文化艺术并非都能市场化,也并非人人都得卷进市场漩涡中。即便走市场也有多种方式,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认定的价值;是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还是与之相悖。那些具有节操和骨气的人值得尊重,也需要有人去传播这种精神。军奇正是以其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形成的敏锐,细心去寻找最有节操和骨气的文化艺术家,在他笔下的这15位人物是颇具代表性的。比如,走商业片路线也能走得好的导演张杨,却不愿急功近利,宁愿少得利、多吃点苦,也要关注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长年待在高原拍摄市场虽不明朗却很有价值的电影。艺术家尚扬,从军奇的笔下可以看得出其走艺术品市场卓有成效,但他从不盲目地接受市场的摆布,坚持按个人把握的艺术逻辑和直觉行事我不奢望成为最好,只希望比过去的我好。还有,保持莽汉派的楞直和独立的李亚伟、痛恨中国官场小说第一人的标签的王跃文等人物个性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军奇对人物的把握准确到位,并善于用神来之笔予以精彩的提炼。你看他对15人中的树才的介绍:经历了一系列的苦,心已经侧向一边了。狂傲,离我很远了。这个曾经颇有前途的前外交官,如今的诗人、翻译家,无意狂傲,亦不愿挨近狂傲之徒。他微笑着应对周遭千变的世事和万变的人心。对吕德安则有这样的评价:带着仙气漫游他是最生活的一位诗人。有诗友,没有江湖;有山居,没有隐逸。如今他带着几分仙气,漫游中美,右手诗歌,左手绘画。绘画不是跨界,是扩充艺术范围,它在变相地延续我的写作状态。还有对钟国康的描述:写字刀削斧劈,刻字飞石四溅。得意处,哇哇大叫,钟国康,这个曾闭关12年,敢和古今名家的书法一见高低的艺术疯子,从不遮掩对他人的批评,亦不担心他人的非议。
军奇的行文不时充满诗情画意。
谁对星空下的吟咏急不可待?谁在品诗品酒中歌舞不已?又是谁在湖边粗简的屋舍旁流连忘返?一群爱好诗书、喜欢沙漠越野的社会精英,和一群文化名流,组成大漠远征队,从甘肃张掖直插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共赴一个名为诗意之行巴丹吉林沙漠星空夜的户外之约。这一描述打动人心,令人回味。军奇明白,高端的艺术必须以通俗的方式去感染人,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因此,《鄙视逃跑》主要是以故事、细节、情感来呈现15位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即便不太懂高端艺术的受众,也能读到有趣、有价值的故事。本书中的艺术人物坚持内心法则,不媚俗,不依附权力,却是心地善良之徒,做不到决绝,做不到一尘不染,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思考。
军奇的功力来自他不寻常的经历。1998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当时火热的湖南电视台感召,放弃陕西最后一届毕业包分配的机会,去了湖南电视台工作。又因个人兴趣,旋即离开,进入纸媒。2001年,他担任《三秦都市报》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头版,是当时报社最年轻的部门副主任。
2002年到2004年,他加入《华商报》,参与创办西北最大的门户网站华商网,任新闻部主任。 2006年到2011年,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一本DM杂志,任执行总编辑,参与火热的房地产文化营销。然而新闻梦想一直在他心中燃烧,2011年4月他受朋友召唤,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名牌》杂志(《精英》杂志的前身),先后任策划总监、专题总监(负责杂志的封面报道)、采编中心主任、副总经理,主管过杂志新媒体。他尤其擅长新闻策划、财经特稿和人物报道,2012年获得南方报业年度记者称号。 多姿多彩的经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对李军奇来说,终身受用。
如今,随着传媒的发展,军奇再次拾笔,从事自己熟悉的财经报道,不过战场不再是纸媒,他创办了新媒体九问创始人。他转型能否成功?和他聊天,关于这个问题,你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及坦然。是的,他不是一个视成功为必然追求的人,他只喜欢做自己热爱的。他笑着说,有此机会和尝试就够了。细节饱满,叙述精当,语言凝练,结构讲究,可读性极强透过军奇这本书的特色,我们预祝他能顺利转型。他进入到另一个平台依然离不开内容,长期积累的做优质内容的经验,使他在转型中有足够的底气。军奇在延伸其原有的价值过程中,将收获特别的命运馈赠。
(作序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
李军奇,媒体人。生于商州,求学于长安,入行于长沙,跋涉于广州。多年来辗转于电视、报纸、网站和杂志之间。服务过多家著名媒体,曾获南方报业2012年度记者称号。主要著作有财经专著《喧哗年代:中国社会精英图谱》,人文旅游图书《带一本书去西安》,随笔集《懂,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告白》。